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4年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每日一练试题12月0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中级审计师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周转率较以前年度有明显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A:销售收入减少
- B:销售成本减少
- C:平均存货减少
- D:存货跌价准备减少
答 案:C
解 析: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要提高存货周转率就需使得销售成本加大,平均存货余额减少
2、下列各项审计程序中,与存货记录的完整性认定相关的是( )。
- A:从存货账簿记录追查至存货实物
- B:在存货监盘时观察存货的状况
- C:从存货盘点记录追查至存货账簿记录
- D:根据存货盘点记录确定抽查盘点存货的范围
答 案:C
解 析:针对完整性认定,查漏记项目,应当以原始凭证为起点,追查到明细账。
3、为测试银行存款截止期的正确性,应审查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期间是:
- A:决算日后任意一天
- B:决算日当天
- C:整个审计期间
- D:决算日前后数天
答 案:D
解 析:审查银行存款决算日前后数天,可以测试银行存款截止期的正确性。
4、下列各项审计风险中,属于审计人员可控的风险是( )。
- A:控制风险
- B:固有风险
- C:检查风险
- D:重大错报风险
答 案:C
解 析:选项A、B、D属于不可控风险。
5、以下针对内部控制测评的作用,表述不恰当的是()
- A: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据以确定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 B: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 C: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
- D: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
答 案:B
解 析:B是实质性审查的作用
多选题
1、下列关于应收账款函证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如果有理由相信欠款可能存在争议,应采用肯定式函证
- B:应收账款余额较大时,应采用否定式函证
- C:采用肯定式函证方法,若未能收到对方回函,应继续发函
- D:询证函可由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代为寄发
- E:审计人员应根据函证结果编制函证汇总分析表并作为审计工作底稿
答 案:ACE
解 析:审查应收账款是否真实、正确,由审计人员直接向债务单位函证是最重要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法。对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和有理由相信欠款可能会存在争议、差错等问题的可采用肯定式。在采用肯定式函证方法时,如未能收到对方的回函,则应继续发函或派专人前往调查。审计人员函证后,必须编制函证汇总分析表作为审计工作底稿
2、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有( )
- A:抽取付款凭证审查有无审批签字
- B: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否及时正确
- C:观察支票与印章的保管是否分离
- D:分析每个月银行存款变动趋势是否存在异常
- E:监督盘点库存现金
答 案:ABCE
解 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测评:1.调查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抽查收款凭证;3.抽验付款凭证;4.抽查一定期间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总账核对;5.抽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与库存现金盘点表;6.查阅制度---职责分工;7.检查货币资金收付凭证的管理情况;8.评价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
3、下列有关审计证据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 A:工程质量的鉴定证明属于书面证据
- B:口头证据需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
- C: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属于环境证据
- D: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可以与同一审计目标相关
- E:对于期末余额为零的账户没有必要采取外部调查方式审计获取审计证据
答 案:ABCD
解 析:E项,期末余额为零的账户也有可能有必要采取外部调查方式获取审计证据,比如对于零余额的银行存款要向银行进行函证。
4、2013年3月,某审计组对乙公司2012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对乙公司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某审计人员执行了下列审计程序,其中属于对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有()。
- A:计算当期获得的商业折扣与进货总额的比率,并与以前各期相比较,以确定商业折扣的合理性
- B:检查合同是否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核对采购发票是否与采购合同上所列明的数量、规格、品种等内容一致
- C:核对采购合同、采购发票、验收单与入库单是否一致
- D:抽验部分付款凭单,检查是否附有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等单据
答 案:BCD
解 析:选项A属于实质性程序。
5、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业务有()。
- A: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 B:代理记账
- C: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 D: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及其他事项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 E:代理纳税申报
答 案:ACD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