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2年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每日一练试题11月10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中级审计师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甲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分立为A股份有限公司和B股份有限公司。分立协议中约定其债务由分立后的B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自分立决议之日起10内通知了债权人,其中债权人王某明确表示不同意分立。则公司分立后,债权人王某在最大限度内保护自己的权利,可以要求( )。
- A:A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责任
- B:B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责任
- C:甲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责任
- D:A股份有限公司和B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答 案:D
解 析: 考察公司合并、分立、减资、增资、解散和清算。无论公司分立是否导致原公司债务转移,都必须经过全体债权人同意,未经债权人同意,分立不对其发生效力,债权人可以要求分立后的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下列各项中,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不需要披露的是( )。
- A:以前年度销售并确认收入的商品在日后期间发生退货
- B:将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 C:购买其他方一项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 D:存在一项未决诉讼并预计很可能发生1000万元的支出
答 案:C
解 析:考察财务报表附注。选项C,属于正常业务,无需披露。
3、企业向客户承诺的商品应作为可明确区分商品的条件有( )
- A:客户能够从该商品本身或从该商品与其他易于获得资源一起使用中受益
- B:企业需提供重大的服务以将该商品与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整合成合同约定的组合产出转让给客户
- C:该商品将对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予以重大修改或定制
- D:该商品与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具有高度关联性
答 案:A
解 析:考察收入、费用及利润概述。选项BCD通常表明企业向客户转让该商品的承诺与合同中其他承诺不可单独区分。
4、下列各项中,不得在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有( )
- A:职工教育经费
- B:企业医务人员的工资
- C:住房公积金
- D:退休金
答 案:D
解 析:考察应付职工薪酬选项D退休金应该在管理费用中核算。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的方法的是( )。
- A:已完工作的测量
- B:已经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
- C: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 D: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收入的比例
答 案:D
解 析:考察收入、费用及利润概述。选项D应该为已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选项ABC正确。
多选题
1、某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某月购进原材料一批,价款为10 000元,增值税为1 700元,共计11 700元,当月又销售产品一批,全部价款为206 000元,则该企业的本月的进项增值税和销项增值税分配为( )
- A:4 300元
- B:6 000元
- C:29 932元
- D:28 231元
- E:0元
答 案:BE
解 析:考察应交税费不含税销售额:206 000/(1+3%)=200 000元,应交销项税额:200 000×3%=6 000元。小规模纳税人没有进项增值税。
2、企业在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职工薪酬,最终应当计入( )
- A:无形资产
- B:管理费用
- C:劳务成本
- D:在建工程
- E:研发支出
答 案:AB
解 析:考察应付职工薪酬无形资产研发人员的薪酬记入“研发支出”科目,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最终转入无形资产,符合费用化条件的部分,最终转入管理费用。
3、企业计算自产自用的应税产品应缴纳的资源税,应计入的科目是()
- A:借记“生产成本”
- B:借记“税金及附加”
- C:借记“管理费用”
- D:贷记“银行存款”
- E:贷记“应交税费”
答 案:AE
解 析:考察应交税费企业计算自产自用的应税产品应缴纳的资源税,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
4、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有( )
- A: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 B:专设售后服务网点的职工薪酬
- C:支付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 D:企业负担的生产职工养老保险费
- E:车间生产工人工资
答 案:BC
解 析: 考察收入、费用及利润概述。选项A,计入制造费用,最终转入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选项B,计入销售费用;选项C,计入管理费用;选项DE,计入生产成本。
5、在计划成本法下,核算原材料通常使用的会计科目有( )。
- A:在途物资
- B:原材料
- C:材料采购
- D:材料成本差异
- E:库存商品
答 案:BCD
解 析:考察存货计划成本法下,核算原材料通常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等,在途物资用于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所以不应该选择A。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