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每日一练试题10月12日

2023-10-12 12:29:55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每日一练试题10月12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来自甲、乙、丙、丁四个地方的四个人在一起交谈,对他们的谈话,你能认可的观点是()

  • A:甲:“领导要我们发家致富,不管啥法子能挣到钱就是有本事”
  • B:乙:“钱多钱少没关系,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行了”
  • C:丙:“有钱好办事,没有钱啥事儿都办不成”
  • D:丁:“只要能够多给钱,叫干啥都成”

答 案:B

2、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

  • A:认知
  • B:注意
  • C:意志
  • D:想象

答 案:B

3、逆反期的出现是( )。

  • A: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 B: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异常现象
  • C:由早期挫折造成的
  • D:人格异常的一种表现

答 案:A

解 析:与两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相对应的是两次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孩子2~4岁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要求实现自我意识,想要告诉大人们“我已经长大了,能做事情了,你们要相信我。  我们常说的逆反期大多是指第二逆反期,即孩子从10~16岁这段时期。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大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拥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对孩子的逆反,作为父母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论是第一逆反期还是第二逆反期,并不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处在第二逆反期的孩子,这个时期是他们发展的鼎盛时期。逆反期是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过程,作为家长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据我所知,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逆反期有三种处理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4、关于职业,正确的说法是( )。

  • A:职业仅仅是从业人员谋生的手段
  • B:职业体现了劳动者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
  • C:职业是公司老板设置并用来获取利润的平台
  • D:员工胜任职业的唯一衡量标准是职业能力

答 案:B

解 析:职业具有的三方面含义:第一,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第二,通过职业劳动使自己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第三,通过自己的劳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以上三点说明,职业是劳动者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职业道德”指《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裎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2007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P7”指该书第7页。下文中答案处出现的“基础知识”、“三级技能”分别表示由民族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

5、与易受暗示性和武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坚韧性
  • B:果断性
  • C:自制性
  • D:自觉性

答 案:D

解 析: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6、一个年轻人既想参军,又想上大学,这时候他面临( )。

  • A:双趋式冲突
  • B:双避式冲突
  • C:趋避式冲突
  •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 案:A

解 析: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本题中,年轻人两样都想做,但现实中只能做一样,属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其一,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 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就是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是双重或多重趋避式冲突。

7、常模样本量的大小,一般最低不小于( )。

  • A:100 或 500
  • B:800 或 1000
  • C:20 或25
  • D:30或 100

答 案:D

解 析: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则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 ~ 3000人为宜。

8、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始于:

  • A:18世纪
  • B:19世纪
  • C:20世纪
  • D:21世纪

答 案:C

多选题

1、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3、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4、PTSD的主要表现包括( )。

  • A: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
  • B:植物神经过度兴奋
  • C: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 D: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答 案:ABD

解 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①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②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③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④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⑤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

5、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所影响。

  • A:现实的存在
  • B:想象的存在
  • C:非现实的存在
  • D:隐含的存在

答 案:ABD

6、研究发现,生活中影响人健康状况的是小困扰的( )。

  • A:频率
  • B:严重性
  • C:强度
  • D:顺序性

答 案:AC

解 析:戴隆斯基使用两个量表,在100个成年被试者中进行了 9个月的连续研究, 每个月让被试者填写一次。结果提示:被测试者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 关,而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关联不大。

7、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等

  • A:人格特征
  • B:能力
  • C:天气
  • D:工作性质

答 案:ABD

解 析: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