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6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9下半年高中语文教资科目三真题已有,点击开始做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 2. 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 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 ”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 3. 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

    B语感的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 4.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5. 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木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

    B写作策咯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 1.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
  • 2.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
  • 3.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