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0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

    A孙鸿《枣儿》

    B郭沫若《屈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 2. 阅读某教师“书信写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学目标:学习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现代和古代的书信用语的特点。
    活动一:学生阅读书信写作案例和解析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评论、总结。
    活动二:学生用现代书信用语和格式给孔子写一封信,装入信封,放在信箱里。
    活动三:学生从信箱里随机抽取一封信,阅读之后,以孔子的身份,用古代书信用语和格
    式写一封回信。
    活动四: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回信者组成学习小组,将两封信作为学习材料,在对比分析后总结古今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特点及异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活动一中应该加入系统的书信写作知识讲解

    B活动二和活动三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C活动四有助于学生获得书信写作的理性认识

    D四项活动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 4. 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
    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

    B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

    C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

    D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 5.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 1.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问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闫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
    感受;③l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
  • 2. 请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 3.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 1. 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
  •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