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2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内有着非常多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观题以及客观题,快来测试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 2. 下列选项不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是(  )。

    Av正(H2)=2v逆(CO)

    B平衡常数K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问而变化  

  • 3. 络合滴定法用EDTA测定pb2+时,要求pH为5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  )缓冲体系。

    AHAc-NaAc

    B六次甲基四胺

    CNH3-NI-14Cl

    D一氯乙酸

  • 4. 下列分子中,不属于SP3不等性杂化的分子是(  )。

    ACH4

    BNH3

    CBF3

    DCO2

  • 5.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 1. 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AgNO3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如图4所示)。
    ②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加热(如图5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加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1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5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从能否实现学生发展价值的角度分析,化学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化学知识解析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本体的获得),一种是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的认识功能和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培养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价值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教学,这种教学能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化学认识,是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了的教学。随着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关注。
    问题:
    (1)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与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的区别。
    (2)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
    B.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C.在常温常压下,2.24LSO2与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
    D.若由CH4与C2H4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个分子,其中氢原子数为4NA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 1.   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g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
      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问题
    (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
    (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
    试验4-4

    试验4-5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片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