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1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超多教资高中语文试题等你来做。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3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B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C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D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 2. 学习《小狗包弟》时,教师使用了下列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张放)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呼喊(“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是为他胞兄写的,那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族不能自拔,拿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做着无谓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也勇敢地走出“家”来,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以情动人,打动胞兄的心。 结果是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发表了,虽然打动了不少读者,大哥却沉陷难返,不久终于自杀于家中。这给巴金创作不朽名著《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因。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分析作者的一般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挖掘文本深层涵义

    B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完成知识目标

    C深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点,突破思想情感的教学难点

    D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把握作品情感基调

  • 3. 学习完所有的文言文,教师让学生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词,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乌鸟之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4.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这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地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地去学习语文。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 5.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普通中学的孙老师,在进行语文复习教学时,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复习的条理与线索更加清晰,他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对本单元复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处理。这堂课,孙老师自己很满意,甚至觉得有几分风彩。而在这之后,孙老师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孙老师,我认为这是你上的最不好的一堂课,因为你在做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孙老师感到了震惊。这件事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
    下面对这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B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 1. 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2. 请从第①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 3. "师:小说的美感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品味小说的语言,来感受孙犁小说独特的风格。(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①品味语言;②感受风格)读完本文后,你感觉小说中哪幅画面最能给你美的感受?请几位同学把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幻灯片显示,触摸语言:读出你觉得最美的段落)
    生:我最喜欢小说的第3自然段。(诵读)
    师:读得非常流畅,而且也很有感情。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这一段,课下一定是反复体味过的。
    那么你感觉这一段的描写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我觉得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很安静、很朦胧的画面。月下的荷花淀,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的雾,给人一种朦胧、缥缈的感觉。
    师:大家的感觉呢,是不是也和他一样?
    生(齐答):是。
    师:的确,月下的荷花淀就像是世外桃源、域外仙境,让我们想起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也让我们想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是一片纯洁、柔美、静谧的世界,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
    生:可以读得慢一点,语音轻柔一点。
    师:谁还喜欢读这一段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美感传达出来。
    (学生读)
    师:嗯,读得非常好,把我们大家都带入仙境之中了。
    分析教师评价在学生品味语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