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6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还不知道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怎么备考吗?本站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可以帮助大家。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七言律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陆游《游山西村》

    B李商隐《无题》

    C崔颢《黄鹤楼》

    D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 教师将《最后一次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我有一个梦想》放在一起,让学生总结归纳一般演讲词的特点。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

    B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C这一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要求太高

    D在总结和归纳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讲知识

  • 3. 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关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 4.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的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 5. 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一、学校确定演讲主题,各班级组织报名。
    二、各班语文老师围绕本次活动组织班级讨论,之后进行演讲技巧点拨,学生交流。布置演讲稿写作任务后,给学生一周时间,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由排练,最后在班级内部进行初赛,推选出2名优秀演说代表。
    三、组织年级比赛,参赛选手在本班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参赛。学校组织评委
    团队演讲比赛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设置多种奖项,争取人人获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 1. 阅读《祝福》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
    高一必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高一的学生在初中语文课里学过小说,他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是高中小说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还要他们能通过小说中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理解环境描写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并能理解小说主题、学会小说鉴赏的方法。而这些对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引导学生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学会鉴赏小说,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需要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先通过提出“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再通过“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对四婶讲阿毛——对大家讲阿毛——与柳妈的对话”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圈画重点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首先设置“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接下来通过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使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k-x-,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
    (2)请简要分析教师是如何实现其教学意图的。
  • 2. 请从第②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 3.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1)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