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重点题目已经为大家整理到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及答案里面,快来瞧瞧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美国财政部长评价的事件是()。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 2.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我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3.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时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 4.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依次兴起。上述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

  • 5. 某同学围绕研究课题收集如下素材:“大机器生产”“殖民侵略”“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他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A清政府自救

    B东西方文明冲突

    C工厂制普遍推行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1. 请就如何选择教学适用的史料谈一谈你的认识。
  • 2. 简述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讲授能力。
  • 3. 简述课程总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概念。
  • 1. 材料:某教师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结尾部分。采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本课小结。教师总结完毕后距下课还有一小段时间,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是为了拓展教学内容,灵机一动,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情节:
    教师板书“以史为鉴”,并讲道:“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当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看到新兴的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先后涌现出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等先进的中国人投入到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时代大潮中。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开阔心胸,关注世界,主动向西方学习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问题,面临着如何解放思想、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问题:根据材料内容,请对该教师在课堂小结后的教学安排进行评价。
  • 2. 材料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代瓷器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排外心理。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外国的传统审美理念。明代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丰富起来。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用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英国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器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器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等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代至清代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接着,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
    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