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1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已经为大家整理完毕,快来做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梅因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下列与古罗马人的这种意识密切相关的是()。

    A习惯法的推行

    B公民法的推行

    C万民法的推行

    D陶片放逐法的推行

  • 2.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 3.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 4.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和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 5. 1957年3月,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条约,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一罗马

    B《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一布鲁塞尔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里斯本

    D《北大西洋公约》一华盛顿

  • 1.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讲授能力?
  • 2. 结合相关内容,评价洋务运动。
  • 3. 历史教师在课堂结束技能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 1. 材料:某初中历史教师刘某为新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准备教学设计。他的教学设计流程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一段经过剪辑整理的视频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字演变和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记录,以此作为整节课的内容导入。其次,教师在学生阅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延续导课时对古代文字的介绍,以模块的形式对秦朝之前的文字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屈原的《离骚》与当时流行的钟鼓音乐进行详细讲授。
    再次,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本节课的一部分内容为题材准备课堂‘‘表演”,可以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对该部分内容的拓展。最后.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中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布置下堂课的预习。
    问题: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某位教师在讲授有关都江堰的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
    (1)通过对都江堰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掌握从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参与调查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都江堰工程历史遗迹资料的研习,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4)简述你对都江堰社会调查活动的研究计划和具体方法,相关内容见下表。

    问题:
    (1)该教师的作业采用了什么评价方法?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会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没有什么价值,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2)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应做到哪些内容?(请写出三条)
  • 3.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陆游曾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日:‘苏湖熟,天下足’。”
    问题: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结合史实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
  • 1.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课文摘录: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行驶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