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超给力的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已经上线,快来这里备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 2.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与此观点类似的是()。

    A相对论

    B量子理论

    C进化论

    D电磁学理论

  • 4.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 5.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下列关于这位诗人及其作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但丁一《神曲》

    B彼特拉克一《歌集》

    C薄伽丘一《十日谈》

    D哥白尼一《天体运行论》

  • 1. 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
  • 2. 简述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3. 评价17—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三位杰出的科学家。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朱熹的《玉山讲义》记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君主立宪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多元利益妥协”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4)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民主国家在民主进程中都出现过妥协。据此,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妥协现象的认识。
  • 3. 材料:某位教师在“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将三维教学目标设置为如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二战”中与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认识,使学生记住两极格局对立的本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组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小组讨论等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概括与组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的“遏制共产主义”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冷战”的对峙,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冷战的性质,养成正确看待历史现象的世界观。
    问题:
    (1)材料中的三维目标存在什么问题?
    (2)教学目标撰写有什么要求?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英国殖民者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措施,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殖民地人民纷纷组织民兵,准备进行武装斗争。1775年4月,一支企图突袭民兵军火库的英军在波士顿附近莱克星顿同民兵交火。从此,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不久,各殖民地代表举行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