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9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已经上线啦,大家可以随时来此进行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备考。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古希腊的三大著名几何尺规作图问题是()。
    ①三等分角②立方倍积③正十七边形④化圆为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中学数学的( )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是体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策略体系”和“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

    A教学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策略

    D教学模式

  • 3. 以下不属于初中数学课程目标要求的三个方面的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体验目标

    D过程与方法目标

  • 4. 将一枚硬币重复掷n次,以x和y,分别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则x与y的相关系数等于( )

    A-1

    BO

    C1/2

    D1

  • 5. 曲面z=4-x2-y2上点P处的切平面平行于平面2x+2y+z-1=0,则点P的坐标是()。

    A(1,1,2)

    B(-1,1,2)

    C(1,-1,2)

    D(-1,-1,2)

  • 1.
  • 2.
  •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请简要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 4. 证明方程x5+x-1=0只有一个正根。
  • 5. 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1. 设f(x),g(x)在[0,1]上的导数连续,且f(0)=0,f’(x)≥0,g'(x)≥0。证明:对任何a∈[0,1],有
  • 1. 针对上课期间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出现沉默的现象,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给出解决办法。
  • 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其关键点是哪两点?
    生1:①审题,即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数量关系;
    ②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
    ④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求方程的解;⑥验证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生2:关键点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准确地列出正确的方程。
    师:回答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道经典的例题来感受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今有鸡兔同笼,已知有35个头,94只腿,问鸡兔各有多少?
    师:请同学们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审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板书演示解题过程。
    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给予适当评价。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题目:
    鸡的头+兔子的头=35;
    鸡的腿+兔子的腿=94;
    教师根据题目进行提问: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生1:等量关系是鸡和兔子共有35只,鸡的两只脚和兔子的四只脚一共有94只,没有想到别的解决方法。
    生2:已知量是有35只头,94只脚,未知量是鸡和兔的数量。除了设鸡的数量为未知量,还可以设兔的数量为未知量。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看来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下面再通过-道习题练习一下吧。
    出示习题: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乙出发后经2.5小时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甲出发后经3小时相遇;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指导,详细讲解,订正答案。
    课堂小结:
    1.列表和画线段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2.自主总结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以上教学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该教师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图;
    (2)简要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谈谈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1. 初中“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②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初步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③培养观察能力,以及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下列任务: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2)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内容,其难点是什么?
    (3)请设计一个教学导入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