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6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938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暂时撤销海军部,其管理的事务由海军总司令部管理;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军事委员会下属的第三部(国防工业)、第四部(国防经济)并入经济部;铁道部和经济委员会公路部并入交通部。这次调整反映国民政府(   )。

    A竭力塑造战时政府形象

    B适应了抗战新形势需要

    C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 中国古代医术也称“仁术”,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 3. 1898年,伊藤博文应邀访华。这个曾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 4.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体现的原则是(  )。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 5. 明代《闽部疏》记载:“凡福之纳(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这反映当时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 简述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
  • 2. 简述影响中学历史课程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有哪些。
  • 3.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的有效教学除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外,还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1.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纱,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能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
    (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 3.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辞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运动。
    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
    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齐世荣《世界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 1.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劫、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