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9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一)已经就绪,快来此进行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 3. 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和农历日期分别是(   )。①日地月一直线,月球遮住了太阳②日地月一直线,地球遮住了太阳③农历初一前后④农历十五前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 以下对于日食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全食发生时自东向西扫过地表②日全食带的两侧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现象③日全食发生时同时伴有日环食④只有在全食带上才能看见太阳被完全遮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④

  • 5. 除了观测日全食盛况,在当地还可以欣赏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   )。①极光②极夜③牛羊成群④狗拉雪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 绘制太阳圈层示意图,注明圈层名称,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 2.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
  • 1. 某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太阳高度”的教学时,拟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阅读该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指导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以“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来研究太阳高度”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
    第一步:指导学生选题先进行太阳高度方面的知识铺垫(如:教师通过绘图对“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区分两个概念;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的兴趣,再进行研究性选题策略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步:指导学生实施研究。
    研究过程如下:
    ①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②利用指南针确定以旗杆为中心的基本方位,并在地面上标注出来;
    ③观察旗杆影子指向正北时,记录此时的北京时间,算出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差值;
    ④9月15日~10月15日期间,在当地时间8点、10点、12点、14点、16点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并记录数据。
    第三步:指导学生形成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让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如下分析:
    ①观测期间一天中不同时刻旗杆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②观测期间每天当地时间12时,旗杆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③观测期间每天当地时间12时,旗杆影子的长度变化反映了什么?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探究以上三个问题,形成研究成果或总结性报告,并接受其他课题小组的质疑,反思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论证。
    问题: 请根据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该指导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
    材料二一位老师在讲到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等时,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还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
    上述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使用范围是什么
  • 3.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地理的课程设置一改再改,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地理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状况。

    试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哪个特征?解释地理课程为什么具有上述特征?
  • 1. 阅读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内容。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图3.11)。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例如,将饮料厂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直接影响饮料生产的经济效益。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很多污染物得不到处理而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1)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