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七)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9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超精彩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七)已经整理好,大家可以随时前来测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 2.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 3. 网上营销过程中,买家和卖家之间体现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商贸联系

    B电子信息联系

    C生产协作联系

    D科技联系

  • 4. 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 5. 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 1. 绘制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图,并分析南坡自然带图丰富的原因。
  • 2. 地理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简述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 1. 关于“城市化过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特点,了解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能正确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初步分析该地域特征与其经济地位的关系。
    (2)学会分析城市数目变化统计图和长江三角洲经济数据地位表上反映的知识,能联系本地城市化情况解释当地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3)能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对城市化现象开展调查了解的活动;乐于和同伴一起交流对城市问题等方面的感受或见解;能够对城市环境、交通等问题提出一些如何解决的个人建议。
    问题:
    上述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制订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 2. 下面是“热力环流”一课的教学片段。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
    (1)上述的实验教学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哪些基本理念?
    (2)该实验教学的做法有什么优点?
  • 3. 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1)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
    (2)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 1. 阅读关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部分内容。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以目前聚变的速率来看,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是地球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图1.12),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图1.13)。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