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一)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45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最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追逐着一只蜻蜒。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闹成一团。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见到他们在捉蜻蜓玩,便停下脚步,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行知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急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行知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请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 2.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点到3点像狼似的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请就此材料分析人类心理发展需具备的条件。
  • 3. 材料一: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30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1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当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 4. 有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声”的响声。虽然有老师警告说查出来要处分,可总是禁而不绝。后来,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了这个学生。他怯生生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批评和处分。
    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笑着说:“你参加乐队打鼓好吗?”学生愣了,以为老师讽刺他,不敢答话。老师接着说:“学生乐队缺一名鼓手,我觉得你有条件当。
    但是,你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吗?”学生点点头,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后来,这个学生敲鼓进步很快,上课也不再敲桌沿了。
    阅读上述材料,详细分析材料中突出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 5.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道: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 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作“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倒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