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冶炼试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82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50分钟

已答人数:20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专为小伙伴们所打造的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冶炼试题及答案已经上线啦,还有答案解析可以查看。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关于堆取料机的安全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辆堆取料机在同一轨道、同一方向走行时,间距不应小于5m

    B禁止用堆取料机悬臂吊装重物,但可以使用堆取料机作牵引动力

    C作业完成后,快速停车的办法是用紧急停止开关停车

    D需要顶升部件时,不应采用千斤顶

  • 2. 根据((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的规定,下列关于焦炉地下室煤气管道安全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管道设高压报警及安全联锁切断煤气装置

    B管道设自动调压装置

    C管道末端应设自动放散装置

    D管道末端应设防爆装置

  • 3. 带煤气作业的照明应在()m以外使用投光器。

    A30

    B20

    C10

    D5

  • 4. 根据《焦化安全规程》(GB12710)的规定,下列关于化工装置通用安全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建(构)筑物内设备的放散管,应引出建(构)筑物外,且不危及人员安全

    B室外设备的放散管,应高出本设备2m以上,且应高出相邻有人操作的最高设备操作平台2m以上

    C直径小于20m的储存甲类液体储槽,至少1处接地;大于20m的,至少2处接地

    D可燃气体的管线的接地装置仅为防静电的接地,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100Ω

  • 5. 下列关于改良蒽醌二磺酸钠(ADA)法脱硫的安全技术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A应设溶液事故槽,其容积应大于脱硫塔和再生塔的溶液体积之和

    B再生塔与脱硫塔间的溶液管,应设直管,其液面高度应大于煤气计算压力(以mmH2O计)加500mm

    C进再生塔的压缩空气管和溶液管,均应高于再生塔液面

    D除沫器排水器的冷凝液排放管,应采用不锈钢制作,且不宜有焊缝

  • 1.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构成的事故等级是()。

    A特别重大事故

    B特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较大事故

    E一般事故

  • 2.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由()负责调查。

    A国务院

    B国资委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D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E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 3.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是()。

    A事故发生单位及受害者概况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C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 4. 如果这起事故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

    B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自己进行技术鉴定

    C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D技术鉴定所需时间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E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 5. 关于提交、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B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C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d

    D一般事故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

    E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45d内的作出批复

  • 1. B特钢有限公司始建于2003年9月,是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发电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钢铁联合企业,拥有5座108m2烧结机,5座630m3炼铁高炉,3座60t转炉,5条螺纹钢轧钢生产线,员工5100人,总资产75亿元,年产钢材360×104t。 2014年11月9日,2号高炉生产正常,到事故发生前已经分别用南北出铁口轮流出铁12次,其中北铁口出铁201t。21时10分,轮换南铁口出当班第3次铁。21时35分左右(大约出铁140t),风压突然由正常的315kPa升高至337kPa,高炉工长赵某当时判断炉况可能难行,立即通知风机房减风,同时停煤、停氧,在减风过程中听到炉台处有漏风声音,风压减至150kPa时,在外巡查的副工长郭某跑进主控楼报告北场炉缸烧穿。21时40分,工长赵某立即紧急休风,并报告调度室、炉长,报告完后组织当班人员撤离现场。事故造成3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经调查炉缸区域,特别是铁口水平面以下测温不到位、铁水温度超标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发生后该企业积极进行整改,对厂区进行了一次隐患大排查,针对发现的隐患成立了隐患整改小组,并确认副厂长李某为整改小组组长。在李某的带领下,工作小组层层落实整改责任,开展各类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厂区工作人员发现隐患的意识、排除隐患的能力。制定了厂区整体的综合预案并进行了演练,对日后的安全工作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通过各项措施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内容。
    2.简述冶炼中液态渣铁水遇水产生爆炸的预防与应急要点。
    3.该企业主要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根据《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炼铁)》的第七要素,哪些作业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许可范围、审批程序、许可签发人员?
  • 2. 2013年3月20日,C公司炼铁厂原料分厂区域内,承包方F公司第二检修分公司在对12号堆取料机斗轮进行修理时,发生一起机械伤害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3年3月20日,F公司第二检修分公司顾某班组根据工作安排到C公司炼铁厂原料分厂对12RC型堆取料机进行维修,维修项目为斗轮油泵更换、斗轮溜槽修理、斗轮轴承检查、钢结构腐蚀整治、斗轮导料板修理、振动给料器螺栓更换。班组长顾某和汪某负责除第一项目的其余项目。 10时许,顾某班组与C公司炼铁厂专职点检员一起进行现场技术交底、停电、挂牌等工作后,顾某班组按分工进行检修作业。15时20分左右,汪某站在溜槽侧板上俯身在斗轮内开始修补导料板。15时40分左右,在一旁的顾某接到电话后有事离开现场,十余分钟后返回,到悬臂过道上用气割枪将钢粱与斗轮螺帽卡碰位置,割出一个切口,使螺帽通过。 16时许,地面上的顾某班组成员张某听到一声叫喊,抬头看到斗轮上在往下滴血,认为出事了,就大声叫喊:“救命啊!”回到地面上的顾某听到喊声后,跑过来看到汪某趴在溜槽侧板上,头部被斗轮支架固定板压着,连忙跑到操作室旁,告知大班组长闫某。闫某顺着悬臂的走道赶到斗轮处查看情况后,叫地面人员用手拉葫芦进行施救。 顾某回到地面后,拿起地上的导链,将一头挂在悬臂架前端,另一头挂在斗轮齿上,拉动手拉葫芦使斗轮倒转。悬臂上的闫某等人将汪某抱下,并抬上随后赶到的救护车,送往某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3月28日4时31分,汪某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指出原料厂区域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并说明存在单元。 2、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说出检维修作业“五定”原则的内容。 3、说出C公司与F公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的内容。 4、简述C公司炼钢厂应采取的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 3. ×年×月×日10时50分,某钢铁公司某钢铁工业学院,在实习学生铁301班从炉后工作与炉前工作的铁302班调换不久,自建6.88m3高炉的铸铁场砂型处发生铁水与铁管爆炸事故,造成师生26人的重大伤亡,其中死亡8人,伤18人。 ×月×日10时30分,由铁301班实习生孙某等三人开始打开铁口,但是没有打开,他们为了及时出铁就请来工人孙某将铁口打开了,火龙般的铁水从炉内一跃涌出。当铁水流淌到砂型上时,在现场观看的人员都看到铁水往上冒泡,特别是铁水淌到砂衔模型时,在铁管周围冒的泡较大,在铁水快要流完的时候,砂型的铁水表面已发暗红色,稍有凝固状态。这时教员陈老师、职员程某、学生李某等人看到带有铁管模型的铁水向四周铺渲,而且还上下鼓动着,大家都往后退。当时陈老师就喊了一声:“可能要爆炸!快跑开!”职员程某也喊了一声:“要爆炸!”随着大家转身后退的倾刻之间,即在10时50分许发生了强烈的爆炸,铁管和将凝固的铸砂衔已被全部崩碎。经对事故现场检查,发生铁水爆炸地点是在砂型流铁沟西侧,铁302班学生姜某与职员程某合作的8个砂衔中靠近炉体方向的第三、第四砂衔段。爆炸点地形低洼潮湿,地表面上有约10cm深的砂子,砂土底下有石头和红砖,地表面无爆炸痕迹,爆炸的铁水面积直径约70cm,8个砂衔铸件只剩下4个。距爆炸地点5m远有一个汽油桶,双层被穿透。距爆炸点12m远的热风炉和煤气管道约有一分厚的钢板也被击穿,飞片从爆炸点击穿距离26m远的机械厂窗玻璃后进入屋内,又击中11m多远的墙壁上。造成工人、教员、学生共26人伤亡,死亡者和受伤者的伤害部位多数是胸部、头部和四肢,惨不忍睹。当时死亡和受伤的人员相距爆炸点最近的3m远,最远的8m远,可见其杀伤面积之广,爆炸威力之巨大。
    根据以上场景,试分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