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五)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6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最新的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已经整理好,大家可以随时前来进行测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选择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知识点为难点

    B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C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领会象征意义不应作为难点

    D重视阅读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难点

  • 2. 《阿长与(山海经)》“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练习题:“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下列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体会先抑后扬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B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探讨交流理念

    C点明回忆性散文所特有的描写手法、顺序

    D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双重眼光”

  • 3. 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B刘绍棠《蒲柳人家》

    C彭荆风《驿路梨花》

    D李森祥《台阶》

  • 4. 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5. 以下是某次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设计的自由辩论会环节。阅读活动步骤,回答问题。 一、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二、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三、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四、辩论形式灵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每一小组既可以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 五、以小组合作情况、辩论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 六、比赛后,各小组相互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是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

    B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大

    C合理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能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应从辩论会的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 1.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下列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
  • 2.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
    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 3. 阅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题。
    案例: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同学们,当你们高兴、伤心、失意、得意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宣泄?(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回答)
    生:当我高兴时,我会开怀大笑,然后买点儿好吃的慰劳自己。
    生:我会把我的喜悦告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让他们与我同乐,我甚至会将笑容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可能有点儿情不自禁吧。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一个人躲在没人的角落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快都随泪水滑落。
    生:当我伤心时,我喜欢一个人去逛,看看繁华的街市,看看美丽的景色,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伤心慢慢淡去。
    师: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老师在看同学们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喜欢将感情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而且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同学们对此有没有同感?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我们班一位同学的文章,验证一下老师说得对不对。
    (PPT出示文章——《苦难,是一笔财富》。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的了,骤然的一声号啕大哭把我从梦中惊醒了。一种预感像电流般击穿了混沌的心境,惨惨的,白亮亮的。
    我睁开眼,奶奶不在身边,外面的喊声、哭声在深夜里格外刺耳。我忙披一条毯子,光着脚跑了出去,外面有许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许多人都无奈地摇摇头,一些大娘大婶甚至哭起来:孩子还小呀!大的才八岁呀!突然妈妈的哭喊声直入我的耳膜。“妈妈……”我飞也似的跑到堂屋,立即吓呆了:中间放了一张床,床上躺着的是我那穿军装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边,我很想和爸爸说说话,到了近前我才发现,爸爸“睡着”了。我用小手摇了摇爸爸,可他就是不睁开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妈妈一把把我拽过去,抱着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抛下我们不管了……”扑通一声,我双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喊着我那远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拉着弟弟的手,带着路人惋惜的目光,去为爸爸扫墓,至今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无泪了,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十几岁的我变得成熟了许多,我必须珍惜我拥有的!我用双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妈妈眼角的泪水,把饭递到她的手中:“妈,吃吧,还有我和弟弟呢,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妈妈抱着我和弟弟,流下两行热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内涵,苦难的生活,是份损失,更是份财富。它教会了我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PPT展示: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这段文字是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文章的言辞有没有强烈的感染力?请举例说明。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感情?)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作者将“我”当时的痛苦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写得很好,爸爸去世后,作者对“我”的动作、神情等刻画得很细致。
    生:我觉得本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细节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可以将看到亲人去世时心里的苦痛抒写得再沉重些。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师读了之后觉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情动人,做到了灵与肉的融合。那么如何使感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使文章真情永驻,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完成以下任务,组长做好记录。
    (PPT展示:1.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2.修改你认为欠妥的地方。)
    生:可以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词句,注意观察,加深体会。
    师:生活中感人的事情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会,就会发现让我们感动的事无处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写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将自己写作的一篇短文——《妈妈在路边等我》朗读给学生听,请学生提出意见)
    生:老师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听了老师的文章,我发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瞬间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它,记下来,写出来。虽然老师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感情却是真实的。我想提个意见,您虽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妈妈“走不动了”再去陪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师:谢谢你!你说得对,我们关心妈妈应从现在做起,“忙”不应该成为借口。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放开你的心灵,让我们坦然地去面对人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尽情地抒写自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最后留个作业,将你们成长历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然后读给自己听。
    问题:
    (1)请评析上述教学实录的优点。
    (2)请评析教学过程中展示《苦难,是一笔财富》这篇文章的意图。
  •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2.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从“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角度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