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7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最新的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已经整理好,大家可以随时前来进行测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某教师在教了学生标点符号的用法之后,为学生写出了下列四个句子,学生应该选出的正确的一项是()

    A石墨烯——这种二维的碳到底会给人类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即使是确刚戴上诺贝尔奖桂冠的研究者们,也无法预知。

    B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

    C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嫦娥二号”生产的多个品种、多个规格的铝合金板材,无论在强度、塑性、耐腐蚀性还是在抗疲劳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D《晋书》有言:“有人不及,可以情恕”。

  • 2. 阅读下面的《青春随想》综合性教学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导入
    以吉他弹唱《童年》引入。 二、第一站:感悟青春(投影演示)
    你认为青春是什么?(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第二站:讲述名人青春的故事(投影显示)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样吧,请几位同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名人成长的事例吧? 四、第三站:青春宣言
    回味名人青春的故事,畅想美好的明天,我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也许它还很稚嫩,也许谈不上远大,但它的确是我们心中所想。那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青春之笔写下我们的青春宣言!抒写并大声说出你们的青春宣言! 五、第四站:唱出青春的颂歌(投影显示)
    青春的宣言响彻云霄,青春的岁月灿烂热烈,青春的我们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来吧!让我们自由奔放地唱出青春的颂歌吧!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自由歌唱、演小品、演讲均可。 六、结束语
    同学们,青春是一曲欢快的歌,青春是一幅彩色的画,青春是一首朦胧的诗。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一份潇洒;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一份风流;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请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壮丽青春! 对上面教学环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导入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快进入状态

    B“讲述名人青春的故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该教学设计的第三站“青春宣言”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应适当修改

    D教学结束语的设计充满感情色彩,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 3. 阅读《水调歌头》的课堂导入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次中秋节前随堂听课,上课老师准备的教案中是采用欣赏歌曲导入课文。但当他走进教室,发现课堂气氛不对,学生好像没看见老师已经进了教室,还在兴奋、热烈地谈论着,老师没有生气,而是站在讲台上耐心听了一会儿。当他发现学生是在谈论有关中秋节的事情时,笑了。老师大声问学生:“大家这么兴奋、激动,一定有什么好事情吧,能不能也告诉老师,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在说中秋节放假的事呢!”教室里学生都笑了。“中秋节快到了,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吧?”“是——”“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可以放假回家了。”“中秋佳节,能回家跟家人团聚,同学们高兴,老师也不例外。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就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回不了家,不能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孤独寂寞。”……“是的,月圆人却不能团圆,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写中秋佳节的最好的一首词,作者由于在中秋节不能与弟弟团聚共度佳节,望着明月,思绪潮涌,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作者此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名作。” 对以上教学导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课堂的敏感度和课堂应变能力

    B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后就应该维持课堂秩序,而不是发现学生谈论的焦点之后试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C教师大胆地融情入景,与实际相结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D教师最开始确定的欣赏歌曲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 4. 《变色龙》中有一道课后习题:“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下列对该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旨在进一步了解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变化情况

    B旨在体会言行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C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

    D旨在分析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 5. 某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浪费学生的上课时问,由教师范读课文的效果更好

    C学生把握朗读腔调、语气,更易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D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1.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第一环节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生:有破绽。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如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谅啊。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呢?
    生:于勒很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了。
    第二环节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文本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啊,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
    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问题:
    (1)请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说说该教学过程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2)说说第二环节教师设计的意图。
  • 2.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执教《相信未来》一课时,按照教学参考及有关参考资料的分析,分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那种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执著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此时一学生在下面接嘴道:“食指其实根本不相信未来。”此言一出,班里顿时一片哗然。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争议。这是教师课前准备时根本没想到的。但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热情时,马上决定改变教学内容与步骤,临时安排了一个小辩论,辩题是《食指相信未来》(正方)和《食指不相信未来》(反方),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讨论,最后通过自荐,正反双方各有三名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时间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基调、总体风格、历史背景及食指其他诗作如《我不知道》《疯狗》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北岛的诗作《回答》等的比较,展开激辩。最后教师总结道:“当年‘四人帮’之首的江青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下了如此批语:‘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毫无疑问食指确实是否定当时的现实的,但当时的黑暗也会令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对未来产生疑问,这可以从他选择的那些易化易逝的意象中体会到。然而食指的可贵正在于此,虽然他对当时四人帮倒行逆施及中国的未来深感忧虑和担心,但仍然执著地坚持着中国文人的良知,因为只有让国人特别是深受摧残的知识分子相信未来,才能帮助他们顽强地生活下去,迎接光明的到来。”
    [问题]
    (1)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无价值?
    (2)你对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什么看法?你对该教师的总结有什么看法?  
  • 3. 阅读某位教师关于《(论语)十则》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问题。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某著名特级教师曾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没有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问题]
    (1)阅读上面的教学实录片段,试评析该教学实录的优缺点。
    (2)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内容,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看法。
  • 1.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 2.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从“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