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试卷及答案(八)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3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最新小学综合素质试卷及答案(八)已经上线,超多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目等你来解锁。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假设公元1894年是甲午年,那么根据干支纪年法,公元1955年应该是()。

    A乙丑年

    B丁亥年

    C丁巳年

    D乙未年

  • 2. 教师法定的最基本权利是(  )

    A管理学生权

    B教育教学权

    C科学研究权

    D进修培训权

  • 3. 学校派徐老师参加市里举办的优秀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但回校后却扣除徐老师500元的基本工资。学校的这项规定(  )。

    A体现了按劳取酬

    B侵犯了教师权利

    C节约了办学成本

    D加强了经费管理

  • 4. 特级教师宁渴彬在教学中遵循“三个允许”的原则:允许犯错,允许改错,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做的理由是()。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 5. 新来的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自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该老师的做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C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D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 1. 材料: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刘守安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查、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有删减) 问题: (1)第④段中,“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指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小君曾是某省第一小学学生,尽管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一至三年级,他一直快乐活泼。从四年级开始,马小君变了,他的父母发现,他回家后常躲在屋里哭泣,问他为什么,他却始终不肯说出原因。某一天下午班会课上,因为没有按要求带校服,班主任焦老师让马小君站到讲台前,摘掉眼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马小君被连打几个耳光,打完后,马小君流着泪一直站到放学。马小君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要求学校调查处理。学校就此事开展了调查,当着家长的面,询问马小君被打的经过。“四五年级被打过40次,六年级上学期被打过十七八次”,焦老师“打脸、打背、打手、踢腿”,上四年级时,焦老师把马小君叫到办公室,打他的脸,把眼镜打掉,镜框裂了。“还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打完我后,让我回家补作业,我跑到地下室补完作业。”问题: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存在的问题。
  • 3.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主科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学习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被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结合材料内容,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一下班主任的做法。
  • 1. 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也是如此。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