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三)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40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辅警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三)主要是整理的辅警公共基础知识相关试题,为考生们提供专项练习。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设计分配制度时应当统筹兼顾。()

    A

    B

  • 2. 劳动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A

    B

  • 3. 我国最大的树蕨(桫椤)群位于老君山内。()

    A

    B

  • 4. “蜀南四绝”是指蜀南竹海、石海洞乡、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庙群。()

    A

    B

  • 5. 规范性公文标题的时间是公文打印的时间。()

    A

    B

  • 1.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展示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A倡导文明礼仪

    B普及法律知识

    C社会公德建设

    D完善规章制度

  • 2.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B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C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给

    D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 3. 议案是法定公文之一,它有法定主体,只能由()行文,政府的工作部门不能使用议案。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4.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基本义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

    D依法纳税

  • 5.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所有人属性的综合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D社会角色的总和

  • 1. 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胡某(16周岁)实施抢劫行为

    B王某(13周岁)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C马某(17周岁)实施盗窃行为且数额较大

    D李某(15周岁)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

  • 2.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体制的要素的有()

    A产权组织形式

    B收入分配方式

    C经济运行机制

    D政府调控手段

  • 3. 小微企业融资难催生并红火了“地下高利贷”,而愈演愈烈的江浙民间借贷危机给我们一再敲响了金融安全的警钟。下列举措中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有()。

    A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流动性

    B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遏制高利贷,依法打击非法集资

    C降低企业上市门槛,使小微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公开筹集资金

    D加大财税及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

  • 4. 党的纪律内容涉及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

    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作风纪律

    D保密纪律

  • 5.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时世界瞩目。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唐朝的有()。

    A焚书坑儒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 1. 如果一审法院受理了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原告申请撤诉,被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在法定起诉期内又起诉的,法院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 2.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都将水作为其作品的意象,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等。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更是精神的寄托。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美善就如同水一样。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答要求:请深入理解“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这句话的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标题自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符合议论文结构;总字数1000~1200字。
  • 3.   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意义,有学者撰文指出: 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2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真正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别的不说,单是在乡居生活中能够每天“按时看日出”(这是作家福楼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生命命题),就足以使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了。梭罗曾因看早晨的阳光,而产生“黎明的感觉”,即每天都以新的眼光,以一种新鲜感去重新观察、重新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从而获得新生。作家M说,在大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正是在大自然中,我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书写的“地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他在失败之时总是投向大地,从母亲那里获得力量。鲁迅对故乡民间世界的依恋也颇类似于此。民间文化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回忆中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他对民间风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不无温情的回顾都表现出民间文化对他的吸引力。鲁迅正是在他家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熏陶下被培育出来的。  在中国,有一位当代作家H,他也在农村建屋,自由游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H认为,人们对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在投奔乡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这种“文明意义”有三:其一是自然造化的“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个异性”,而这样的个异性在严格雷同的“技术高精度”和大量重复的“规模经济”中已经被完全摒除。其二是“永恒”的感觉。“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其三是“共有共享”的理想,“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与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共有和共享的状态”。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
  • 4. 试分析如何从严管理干部,打造“制度之笼”。
  • 5. 根据公文写作要求,分条列项指出下面公文文稿存在的错漏,并简述理由。 XX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是否给予被害人家属抚恤问题的指示   最高人民法院: 据我省XX县人民法院报告,他们对交通肇事致被害人死亡,是否给予被害人家属抚恤的问题,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害人若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并遗有家属要抚养的,应给予抚恤;被害人若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就不给予抚恤。另一种意见认为,只要不是由被害人自己的过失所引起的死亡事故,不管被害人有无劳动能力,都应酌情给予抚恤。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安抚死者家属。 由于此种做法无现行法律、政策根据,是否妥当,请批复。 2015年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