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申论考前模拟卷(一)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50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三支一扶申论考前模拟卷(一)为大家带来了三支一扶申论写作题以及三支一扶申论概括归纳题等内容,不要错过哦。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给定资料
      C市双流区棠湖中学的高三地理教师赵老师已经从教33年,临近退休的她在这个特殊的寒假因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双流教育“网络主播”的一员而更加忙碌。
      2020年2月3日,双流区高三年级智慧课堂开课,全区278名教师线上授课近400节次,84个教学班共3771名学生参加学习。各校结合学段特点,制定了适切的线上教育实施办法,聚合多类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开展亲子交流、经典阅读、艺术欣赏等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努力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在线教育。
      自抗击疫情保卫战打响以来,双流区教育局围绕学生身体健康和进步成长,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家校协同,在全区中小学生开学前线上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确疫情防范与安全教育、行为习惯与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与兴趣特长、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4个教育维度,助力学生疫情防控居家期间的成长进步。
      “对学生的线上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应试教育搬到网上,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教育更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做到健康生活和进步成长两不误。”双流区教育局李局长介绍,应对疫情期间线上“四维一体”教育的实施,既是双流智慧教育建设成果的应用,又充分展示了区内各校坚决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良好生态,是全区教育领域抗击疫情的重要载体。
      疫情防控期间,双流区教育依托坚实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将疫情防控工作延伸到每名学生及其家庭,通过开展线上新冠肺炎居家防护宣讲、疫情防控有关时政新闻研讨等,增强学生防控意识。同时,继续发扬注重学生假期安全教育的优势,依托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假期常规安全教育。
      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双流区不少学生成了家里能干的“小帮手”、家长口中的“乖娃娃”。原来,全区各中小学通过线上教育,密切家校协同,指导学生结合防疫增强卫生意识,规律作息,参与家务劳动,克服假期懒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体育教师们还录制了室内运动锻炼视频,让学生科学用眼、合理锻炼,增强抵抗力。
      线上课堂不仅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增添了教育的温度。连日来,一张张陆续汇集到双流区教育局的为抗击疫情加油的照片让人感动,全区师生们通过文学、歌舞、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一线抗疫人员的崇高敬意和早日战胜疫情的深切期盼。利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情境,双流区各校坚持德育为先,通过线上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时,密切关注全国抗疫形势,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自身的现实关注,为武汉和全国加油。不少学生还成为正能量“播种机”,主动普及防护知识,以自己的方式为同心抗疫贡献力量。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中提到“线上课堂不仅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增添了教育的温度”,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 2. 给定资料
    《人民日报》以“‘校园+田园’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山东校企互动育人广”为题,点赞S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典型做法;在6月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S市获6金3银2铜,以绝对优势列各县市区首位。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近年来,S市立足创新“S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蔬菜产业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60人,推广农业专利新技术56项,成果输出到全国26个省,20多万农户受益,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绿领”农民。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强调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S市创新实施“校园+田园”双园结合模式,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校园”培养对象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为主,培育准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梯队,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人才断层问题。通过在初中学段开设“三农”教育和农业实践活动课,引导初中学生报考中职涉农专业。“田园”培养对象以初中及以上学历务农农民为主,借助镇村教学站,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
    在S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先生的蔬菜大棚里,五彩椒挂满枝头,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齐全。李先生在技校毕业后干过汽修、做过技术工人,在父母的劝说下回村做菜农,6年时间尝到了农业带来的“甜头”。同样出身农村的王磊,十几年前毕业于S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创业实践和市场磨砺,如今已是S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除育苗外还专注于番茄新品种的自主研发,年收益达200余万元。
    现代农业,不仅是数量农业,更是质量农业;不仅要提供“大路货”,更要生产农业精品。S市坚持把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作为破除城乡融合发展障碍的关键,用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农民,用高科技的手段服务农民,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S市,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培训,田间就是课堂,种养现场就是教材,有专长的农民就是教师。该市通过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广泛吸纳区域内各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和生产经营服务实践一线的专家能手,汇成师资集群,对农民进行点对点教学。
    同时,联合农科院和企业,共建由“农技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师资库”,精准开展教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先后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3人、“学院派+土专家”15人,聘请农业、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以及“能工巧匠”“田秀才”等担任兼职讲师,目前已组建128人的“师资库”。
    “自然式田园化”教学离不开多元化的“产学研创用”平台。该市引导职业学校积极与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合作,校内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等13个产学研中心,校外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等5个“国字号”示范基地、20个市级学研种植农场、521个村级教学站,搭建了“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通过“专业分班,班分组”组织教学,专业技术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集中授课,一般性技能在学生自家大棚等场所分散指导。
    同时,开发手机“种好地”App,对接S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定期发布蔬菜行情、天气等信息,让农民互相交流经验,组建“创业致富共同体”。李先生的蔬菜大棚就是通过“种好地”App和微信公众号“大棚小喇叭”进行管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控制大棚的采光、室温、施肥等操作。据他介绍,现在的东斟灌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用高科技的手段管理大棚,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解放了生产力。
    作答要求
    假设你是S市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就S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完整;
    (2)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3)字数在400~500字。
  • 3. 给定资料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二孩”政策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J市的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凸显,教育资源呈现区域性不足。在这一背景下,J市《创新推动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运而生,有效破解了“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让居民们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据了解,J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对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开展系列专题调研,摸清了基础教育设施配建历史欠账和新建小区教育设施配建问题,并对梳理出的141个小区教育设施不足问题逐一登记立账,弄清原因,制定对策。统筹考虑“二孩”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大班额”问题政策的落实等带来的新增教育需求,科学编制《J市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2018—2020年)》,并制定出台了《J市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泛座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J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到成都、上海考察学习当地基础教育设施配建经验,制定出台的《J市中心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意见》,成为s省首个专门针对教育设施配建的文件,特别是创新了五个制度卡口,以制度手段实现了居住区配套基础教育设施与首期住宅项目在规划、征收、拆迁熟化、建设、投入使用等方面“五同步”。意见的出台,将有效引导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未来三年将新建、改扩建一批基础教育设施,有效增加城区基础教育资源总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需求。
    深度调研、科学研判、完善政策、挂图作战……通过一次次狠抓落实、攻坚克难,2017年至2019年9月1日,J市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33所、幼儿园(公办)277所,新增学位33万余个,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有力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2019年J市已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0所。2018年11月12日、2019年1月14日,s省教育厅两次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在s省推广J市经验。
    如果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那么努力做好“午间配餐和课后服务”工作,破解学生午间就餐难和放学接送看管难问题,则是J市探索“教育惠民新模式”的又一大创举。
    据了解,2017年5月,J市教育局做了11.2万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就家长照顾子女情况来看,仅有8.59%的父母能与孩子全天候在一起,80%多的家长不能及时接送孩子,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J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解决“三点半难题”定位于凸显教育服务民生的社会功能,以做好课后服务为切入点,做到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
    坚持把握“三个关键”,做到学校教育资源全开放、学生课后综合实践服务需求全满足;实现课后服务与课程建设、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庭教育、第三方服务深度融合推进;鼓励学校以项目化方式创新运行模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同时探索建立了“1234”优化课后服务推进模式,即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坚持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两方面探索创新,建好工作推进、协作共育、反馈跟踪三个机制,探索“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第三方机构服务、学长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四种服务模式,形成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参与的课后教育体系。
    自J市课后服务运行以来,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同步提升。据2019年春季开学统计,J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延时服务学生41.55万人,参与率达91.7%,覆盖率达97.24%,主城区386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两个100%。为了优化课后服务功能,J市同时做到了科学评估、资金保障和监督评价“三到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J市教育改革创新硕果累累,也必将成为J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助推器”,在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来更创新、更贴心的技术与成就,全力打造“有品质、有质量、有温度”的教育。
    作答要求
    近期,s省开展主题为“改革创新教育惠民”的先进典型评选工作。如果你是J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5”写一份J市参评的推荐材料。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3)字数800~1000字。
  • 4. 给定资料
    近年来,A市每年都会提出一个新增多少公里自行车道的目标。2019年,市交通部门编制了《A市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工作方案》,确定了“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自行车、5公里以内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发展目标。根据相关计划,2019年至2020年,A市将完成不少于800公里自行车道新建改建工作。
    在莲花山公园周边的彩田路、红荔路、新洲路和莲花路,沥青路面的自行车道建在人行道上,围着公园构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五六公里的路程足以让市民体验到骑行乐趣。但是这段路也有问题,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无隔离,散步的市民不愿意走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更喜欢在较为平坦的自行车道上行走。“自行车道只有一米多宽,自行车、行人混在一起很危险,特别是晚上看不清的时候,骑自行车经常要急刹车。”晚上常在莲花山公园周边骑行的盛女士表示。而且这里的自行车道路面上有破损,相关部门修补后并没有完全压平,骑车的时候要小心路上的坑洼和鼓包。
    相比莲花山公园周边的自行车道,不远处的彩田路上自行车道就很简单。人行道上划两条线就成了自行车道,连路面铺装都没有任何改变。这么简单的自行车道还断断续续,在中银大厦门口被机动车泊位截断,过了福中一路又被公交站截断。而鹏程五路完全没有自行车道,骑车的市民只能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市民伍先生说:“骑车上路总是提心吊胆,不仅要担心骑行安全问题,还得担心被交警罚款。”
    2018年全市各区都在改建自行车道,香蜜湖路和红荔路交汇处新改造不久,这里的自行车道比较平坦。但是市民彭小姐表示:“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交汇处有四五厘米的落差,骑车经过时要小心翼翼应付这个落差。”
    针对现有的自行车道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呼吁,自行车应该享有独立专用的路权,相关部门要以片区为单位加快系统化改造。
    市政协委员W多年来一直呼吁重视自行车道建设,建议收窄机动车道,给自行车道平等路权。W在“两会”上再次呼吁“让自行车道回归,给自行车更多空间,让绿色出行落到实处”,市政府办公厅书面回函、明确采纳为市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之一。W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力度,尽快形成安全顺畅的非机动车道专用网络。
    市人大代表Z则指出,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自行车道建设规划,但是现在全市还没有一个片区有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网络。在他看来,A市自行车出行存在问题:一些自行车专用道不连续、不成网,相关部门应该尽快重视骑行安全,以片区为单位系统性规划改造;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混在一起,安全风险大,应该适当压缩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道享有独立路权;自行车道建设缺乏质量标准和严格监管,专用道宽度和路面铺设没有规范。
    作答要求
    假如你是A市某交通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就A市自行车道建设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提纲。
    要求:
    (1)紧扣资料,要点完整;
    (2)内容具体,表述清楚;
    (3)不超过400字。
  • 5. 给定资料
    地处汉水之源的H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富集,但依旧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经济,H市决定走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之路——“三生融合”。为此,H市组成调研小组深入三个典型地区进行调研,借鉴其在“三生融合”方面的发展经验。
    (1)轻挑慢捻,细如发丝的绣线在指间纷飞,一幅巧夺天工的“画”慢慢显现。在S市绣品街上一家刺绣工作室,绣娘们精湛的技艺让人们赞叹不已。这条长1000余米的绣品街,是S市的重心所在。
    据介绍,S市是刺绣的发源地,具有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历史。近年来,S市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刺绣产业,在S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打造出绣品街、占地8000平方米的中国刺绣艺术馆和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空间,为刺绣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入驻企业12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年缴纳税收0.7亿元,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S市追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挖掘、保护和发扬刺绣文化,将全长1300米的绣品街打造成南北两端风格、功能不同的区域。北端设置文化会展、产业创新孵化等板块,实现生产“宜业”属性;南端承担“生态”功能,依托太湖湿地公园,为引进、驻留人群提供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丰富生态“宜游”属性,配齐基础及康体娱乐设施,丰富生活“宜居”属性。
    作为先进制造类城市,S市围绕刺绣工艺,集聚了丝线、木架、装裱包装等上下游产业。依托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的刺绣工作室,实现刺绣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富民的新路。
    (2)近年来,D市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把毛尖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D市特色的绿色发展、产业富民毛尖茶产业发展之路。
    D市把规模化种植作为全市茶产业的发展基础保障和重要先决要素,出台D市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D市财政先后投入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同时整合全市各类专项资金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2亿元。全力实施退耕还茶计划,完成退耕还茶6.9万亩。推进茶旅互动,着力打造“百里乡村百里茶、一路山水一路景”,积极引导农户宜茶则茶,实施集中连片种植,建设茶产业观光走廊。全市茶园面积从2014年的20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37万亩。
    无害化生产是D市茶叶生产的一大特色。D市采取物理、生物、植物和矿物措施,全程科学控药综合防治,利用优良气候环境和土壤优势,与省农科院茶科所合作,着力研发D市毛尖茶专用有机肥,规划建设10万吨有机肥厂。与本省大学合作,着力在物理调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治上进行研发,构建D市毛尖茶病虫害防控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到2.5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达到21.4万亩,冲破欧盟210项农残检测“绿色壁垒”,成功打入欧盟市场。
    为实现富民增收,D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依托螺蛳壳茶基地核心区,发展以茶旅结合为主的山地特色旅游业,打造“云端茶海”茶生态旅游示范带、百里毛尖长廊景区和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开发毛尖辣椒油、茶酒、茶饼、茶菜肴等旅游产品。启动运营茶旅融合研学实践基地,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本省青少年,开展茶文化体验、团队拓展活动、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的青少年茶文化综合实践教育。目前全市共有茶旅企业78家,全国五星级茶馆2家,三星级茶馆3家,茶旅融合接待游客2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1.9亿元。
    (3)近年来,A市一直在书写一篇“水”的大文章,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小镇、振兴城市的经验之路。依托丰富的天然矿泉水资源,A市在二道白河镇成立了一个聚集产业特色的矿泉水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工业厂房2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A市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建名厂、创名牌”的发展思路,先后为园区引进了10户大中型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为打造功能完备、科技领先、环境优美的特色城市,A市依托汇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全程参与园区的基础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了政企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园区以工业为主,在不断完善“七通一平”等基础上,配套建设铁路货运中心、检测中心、水文化体验馆、光幻森林、天泉塔等基础服务设施;对失地农民按照就地市民化的原则,共同参与矿泉水企业生产运营、共同见证园区的成长历程、共同享受特色产业带来的红利。
    作答要求
    H市相关部门领导想要全面了解调研地区推进“三生融合”的情况,假如你是负责调研工作的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拟写一份调研报告。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逻辑清晰,只写正文;
    (3)字数800~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