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业务试卷及答案(二)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50分钟

已答人数:141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大家可以通过做一下广播电视业务试卷来了解考试都有哪些重点,为通过考试做好准备,还有答案可以参考哦。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生活经历来揭示社会、时代风貌的电视片,习惯称为()。

    A人物专栏

    B人物专题

    C人物通讯

    D人物播报

  • 2. 在新闻节目直播现场,掌握着现场和各工种调度的权力,指导各部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直播的是()。

    A主播

    B导播

    C导演

    D制片人

  • 3. 针对供给侧改革,广西玉林电视台在当晚重点新闻栏目推出了三条报道。首条报道是“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进程”;第二条是“供给侧改革激活玉林经济发展肌体”,报道角度下放到玉林本地,将热点本地化;最后一条“学者点评:供给侧改革在玉林”,利用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帮助观众理解供给侧改革形势下,玉林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三个报道每条报道既单独成篇,又相互联系,被称为()。

    A组合报道

    B连续报道

    C系列报道

    D解释性报道

  • 4. 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使用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习惯上叫做()。

    A现场报道

    B现场直播

    C现场录像

    D现场实况

  • 5. 某条新闻使用了“微博上热传”的说法,这属于()。

    A明确的消息来源

    B匿名的消息来源

    C无需核实的消息来源

    D权威消息来源

  • 1. 一般来说,评论的论点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求:()

    A掷地有声

    B新鲜独到

    C观点正确

    D简洁精炼

    E论点集中

  • 2. 图片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哪些?()

    A图片新闻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抓住读者的眼球

    B图片新闻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代入感

    C突发事件的图片新闻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D图片新闻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时效性

  • 3. 论证新闻选题的方法主要有()。

    A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

    B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C能否兼顾两个效益的需要

    D能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 4.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他们要同时担任不同的()角色。

    A新闻传播的一个符号

    B现场引导者

    C传播者

    D调查者

  • 5. 釆取旁观者的现场观察主要有()、()、()。

    A客观观察

    B隐性观察

    C微服观察

    D体验观察

  • 1. 请分析以下这条电视消息的釆制特点标题:《悬崖村扶贫纪事之一:明知山无路,偏向山上行》【导语】四川大凉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弈族聚集区。“十二五”期间,大凉山地区有69万人成功脱贫。然而,剩下的38万多人大多居住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解说词】这里是大凉山腹地,到处都是高山和深谷。阿土列尔村被当地人称为“悬崖上的村”。98户常住户中有76户、358人住在山上。要上山,就得攀悬崖。【同期声采访】阿皮几体(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我们这段路有4公里,在13个地方有藤梯,还有钢绳路段。这种危险路段多了。【解说词】2015年,四川下拨给大小凉山弈族自治州整村扶贫基金,分到阿土列尔村有100万,用来发展产业。参加扶贫的有县乡两级干部。上山的路有三条,其中有两条几乎是垂直爬向800米的悬崖。第三条则是走河谷,这条路比较平缓,可以多携带一些东西,但是比爬悬崖要多绕行几公里山路。绕远还不是问题,对于当地人来说,几公里山路也就多走一两个小时,但问题是河谷只能在枯水期走3个月,所以一年大多数时间,上山只能选择两条爬悬崖的路。【同期声采访】阿皮几体(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老百性喜欢走的是这一条,藤梯多,可以有抓的,有踩的。对于老百姓来说,有藤条安全得多。【记者攀登悬崖、踩膝条的现场记录】(略)【解说词,现场风声、攀爬声、喘气声】沿着崖壁攀爬,转到山的另一侧。风越来越大,路越来越不德,悬崖上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解说词】爬到半路,往上是悬崖绝壁,向下是万丈深渊,进退两难。(现场记录,略)【解说词】三条路上经常发生意外,村民们记忆中有近10人坠崖身亡。行路这么难,那能不能修路呢?【同期声采访】袁文彬(昭觉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它这儿的地理情况,全是陡壁。目前测算下来,修路需要的总的资金应该是四千万。我们昭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多。如果要修这条路,基本上就是相当于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解说词】昭觉县不通路的村还有33个。为一个村修路,就花掉县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短期内不现实,那能不能搬迁呢?我们了解到在凉山州还有比阿土列尔村更急迫搬迁的地方。【同期声采访】赵玉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发改委主任):阿土列尔村绝时海拔高度并不高,大概在1500米到1600米左右,主要就是交通设施,行路比较难。这个地区气候还是比较不错的,亩产土豆达到了3000到4000斤,这比全州平均水平高了一倍,是中上水平。有些村在海拔2500米以上,比(它)更恼火,气温低,日照少,土质也比较差,比全州平均亩产低。【解说词,图表】凉山州有40%以上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尔村之上。另外,还有1600多个村位于石漠化严重地区。所谓石漠化,就是土壤严重流失,岩石裸露,土地不断退化。现在最急需搬迁的就是这些地方的群众。【同期声采访】赵玉聪(四川凉山奔族自治州发改委主任):土地薄,留不住土,石夹土,土夹石,居住在这个环境的老百姓,石头缝里丢颗玉米或者土豆,靠天吃饭,经常颗粒无收。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必须要搬迁。迫在眉捷了,我们必须要在这五年内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解说词】为了脱贫,四川从全省选拔了1.5万名优秀干部作为驻村干部,与当地优秀青年组成了扶贫攻坚党支部。帕查有格和胡文华就是被选派到阿土列尔村的扶贫干部。【同期声采访】帕查有格(昭觉县阿土列尔村驻村干部:因为没有路就等着来修路,但是脱贫这个任务,等不起了,人民想要致富的愿望也等不起了。如果我们打退堂鼓的话,老乡们该有多伤心。【同期声采访】胡文华(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既然到了这个村子,就肯定要扎扎实实在这儿住下去。扶贫任务交给我,我就应该完成好。这点儿担当应该有。(结束)
  • 2. 前不久,上海世博会推出了“西藏活动周”,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前往釆访并作系列报道,请就此写出一份采访提纲。
  • 3. 下面是某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一篇报道,根据报道内容,谈谈这篇报道是否属于“走基层”报道?为什么?(15分)甘肃省榆中县今年种植了28万亩夏季蔬菜,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夏菜卖得红火,但在收获、冷藏、运输时清理掉的那些菜根菜叶,也就是菜农们所说的尾菜,却给榆中县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那么这尾菜之困有什么解决之道呢?日前,本台走基层记者来到愉中县一探究竟。榆中县定远镇蒋家营村的菜农蒋海宏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场已经存在10年了,榆中县80%的尾菜都堆积在这里。那么,如此多的尾菜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记者来到了菜农蒋应涵的菜地。蒋应涵说,像这个品种的菜花,一亩地一般能收获二千多棵,会产生六千多斤废弃的菜叶。照此推算,仅蒋应涵一家,6亩地一種菜产生的尾菜叶子就超过了三万斤。而在冷库收菜点加工装车前,菜花还要经过“再处理”,又会产生新的“尾菜”。记者看到,不仅是菜花,其他很多菜因为长途运输或进入超市都要大幅度“瘦身”。尾菜的出路在哪里?在榆中县高墩营村,一种将尾菜变成肥料的实验正在进行。因为简单实用,目前榆中县已有850多户农民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与此同时,利用一半废弃菜叶、一半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物养蚯蚓,也从今年初开始尝试。近段时间,甘肃榆中的“尾菜之困”也引起了各地的关注。截至目前,榆中县已经接到了外省近100位投资商和专家打来的电话,寻求合作和规模处理的路子。就在记者结束釆访时得知,榆中县占地2000亩的高原夏菜产业园区已经提上日程,而尾菜的集中规模处理将是产业园的主体功能之一。
  • 4. 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1. 请你根据下列的新闻评论内容,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广播电视短评,自拟题目。最需要的“扶老指南”不是技术
    卫生部9月6日公布了一系列针对老人、孩子经常遭遇的几类意外伤害制定的干预技术指南。其中《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一石激起千层浪。原因大约在于,这份“技术指南”告诉人们,遇到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单就技术层面而言,老年人摔倒如何处置,不同疾病确有不同要求,轻率扶起或挪动身体,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份“指南”,家有老人的子女可以预先了解,储备相应知识;学校社区也可以循章科普,让学生、居民都能在遇到老人跌倒时,把救助帮扶的好事做得更在行。
    在轰动全国的南京“彭宇案”过去5年之后,今年夏天,随着再次重演“救人被讹”套路的天津“许云鹤案”,以及相继发生在深圳、武汉、福州等地的老人摔在地上无人敢施援手,甚至造成老人就此死亡的个案被曝光,江苏南通最近又发生了司机救助老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的案件,“老人跌倒扶不扶”再次成为牵动公众情绪的一个热点话题。
    从医者应该都知道,用药时机不当,再好的药方,都可能收效大不同。卫生部此时推出这项意在减少意外伤亡的“指南”,不光引来许多嘲讽,还可能让“扶老”者动作更迟疑,冷漠者更振振有词。
    “老人跌倒扶不扶”,原本是个伪命题,并不值得探讨。从道德层面说,几乎没有人对路遇伤病者应及时施以援手持否定意见。纠结只在于,扶了之后,会不会有让人不能承受的后果?谁家无老人,谁人不变老?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面对着一连串“见老不救”的冷漠事件,显得格外脆弱。
    这样的社会心理纠结和焦虑,源于确乎存在的个别“碰瓷”谋生群体、普遍缺少诚信的社会基础,以及司法机关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中“疑罪从有”的断案思路。路遇危难伸手相助,原本属于道德范畴。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寄望于法律能在惩恶扬善、保护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基础方面有更大作为。如今,相比于卫生部的“怎么扶”,眼下心理已过度敏感和脆弱的人们恐怕更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坚定地表达对于“扶”的支持,告诉整个社会:如果身边有老人跌倒,不要犹豫,不要吝惜伸出你的手。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毕竟要以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秩序为底线。对于极少数有失诚信的受援助人、职业碰瓷者,何妨予以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