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19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2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19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全体队员将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继续弘扬北京冬奥会。

    B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公民义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C此次民主生活会达到了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的目的。

    D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已成为网络热词,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层出不穷。

  • 3. 在第①段空白处应填入的一句是()。  

    A脑梁在人脑的记忆功能中占有重要位置。

    B右脑的记忆功能比左脑要大得多。

    C左右脑是怎样协作配合的呢?

    D人的大脑是怎样发挥记忆功能的呢?

  • 1. 本文的立意集中体现在哪几句话上?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立意的?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个立意是统摄文章全局的?
  • 2.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 3. 解释下列括号字的意思。 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雄姿(英发) 樯橹(灰)飞(烟)灰 (故国)神游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你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 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3. 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 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