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招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31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小说主人公姚纳出自()

    A《米龙老爹》

    B《苦恼》

    C《萧萧》

    D《围城》

  • 2. “夔于是正六律”中,“正”字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

    B名词作状语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动词

  • 3. 《米龙老爹》所表达的主题是()

    A颂扬爱国主义精神

    B赞美田园风光

    C表现机智勇敢

    D颂扬家族复仇精神

  • 4.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字为使动用法的是

    A汝勿(怖)

    B愚者所(笑)

    C行(比)一乡

    D枉而(直)之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括号为意动用法的是

    A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C先生不(羞)

    D功(施)到今

  • 1.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 2.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主义作家。
  • 3. 大文学家()是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
  • 4. 1880年,莫泊桑发表成名作《》,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 5. 名篇名句默写。(),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 1. 小说《断魂枪》中,沙子龙的形象特征是嗜艺如命,豪爽固执()

    A

    B

  • 2. 《米龙老爹》中,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A

    B

  • 3.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回族人。()

    A

    B

  • 4. 老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小说创作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戏剧创作为主。()

    A

    B

  • 5.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沈从文“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A

    B

  • 1.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3.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4.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 5.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 1. 词语解释。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殒轻生的祸来!
    执事人:
    克夺之权:
  • 2. 词语解释。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
    道路:
  • 3. 词语解释。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
    见谕:
  • 4. 词语解释。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仍是委委琐琐的。
    委委琐琐:
  • 5. 词语解释。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恩荫:
  • 1. 简析舒婷《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 2. 简要叙述《吉檀迦利》的主题。
  • 3. 简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感情。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仅仅留下了一段道路,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一个空间,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有删改)
    (1)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⑤段括号中句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全文探究其含义和原因。
  •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书匠
    陈人波
    ①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②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要走。(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训”起我来。)
    ③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闭目养神,让六根清净,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十元钱,让我走了。一路上,我觉得此翁真有意思,为了卖出一本书,竟煞费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④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年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苍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⑤他说,他开这个小书摊已近一年了,摊子虽然简陋得不成样子,但来买书的人并不看你的摊子如何,而是看你架上的书是否可读,读之是否有益。买书人往往先看内容,后看价格,然后再磨嘴皮,这就得靠卖书人大体上懂得书的内容,给顾客作说服性的宣传、鼓动,这样你的书才可以卖得出去。原来,他是靠这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经营他的小书摊的,怪不得他的书摊虽然简陋,但生意却不坏,每月下来总能赚三四百元,赚得自自在在,欢欢喜喜。
    ⑥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提前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了,退休前还入了党呢。如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梦里还常常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一双双黑眼睛的面前。他跟我说这些时,老花花的眼镜后面竟渗出了莹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使我触摸到了一个老书匠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
    ⑦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们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书匠拳拳的青春情怀吧,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⑧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学他的经营之道,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音……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②段括号中的句子。
    (3)综合全文分析老书匠“经营之道”的具体含义。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早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曳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蒙,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含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有删改)
    (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2)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对芦苇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
    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有删改)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则道卒不可求欤[yú]?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注】,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日喻说》节选,有删改)
    【注】没人:能潜水的人。
    请回答:
    (1)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引用孙武、子夏的话,有什么作用?
    (3)作者得出“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的结论,阐明了什么道理?
  • 1.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分别 是“我欲”“ ()”“ () ”。
    (2)本词作为一首中秋词,词人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
    (3)“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李九贬南阳
    钱 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
    柳影萧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1)作者是如何以“送”字贯串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