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8:46:24 来源:吉格考试网
河南大学是一本大学。河南大学属于学历层次为普通本科、综合类、双一流、公办的大学。
基本信息: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学校指数:学习指数4、生活指数4、就业指数4、综合评分4
博士点:一级20个、二级0个
硕士点:一级43个、二级0个
国家重点学科:0个
科研项目:5个
双一流学科建设:生物学
国家特色专业:经济学、英语、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化学、体育教育、历史学
学校简介
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为林伯襄先生,校园选建于河南贡院旧址之上。1903、1904年全国最后两场会试在此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1912年,以李时灿、陈善同、王敬芳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校名。2008年10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高校。2017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3月再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建校110年来,河南大学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经历代学人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王家耀等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70多万名各类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63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校友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张锁江、王立群等是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目前,河南大学拥有郑州校区和开封明伦校区、金明校区,总占地面积5500余亩。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现有36个学院(教研部),9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深圳研究院和三亚研究院。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现有教职工4600多人,其中专兼职院士2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领军人才59人。全日制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研究生1.2万人,留学生1200人。
学校拥有棉花生物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社科研究平台;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抗体药物开发技术、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68个。建有国家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等国家级教育、研究、培训基地。先后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19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办有河南大学出版社,《史学月刊》《河南大学学报》《Exploration》等9种学术刊物,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全校图书资源总量为1262万册卷件,其中纸质图书562万册卷。
近年来,习近平、李克强、江泽民、贾庆林、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莅校视察,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河南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
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定位,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持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到2025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到2035年,学校总体实力和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各项国际可比指标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得到世界公认,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