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6月16日

2023-06-16 11:21:14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6月1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

答 案:错

2、新闻传播是一种专业性信息传旙活动,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答 案:对

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答 案:错

单选题

1、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 A:采访方式
  • B:报道方式
  • C:职业行为
  • D:新闻活动

答 案:C

解 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约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方社会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规范形式。

2、舆论的主体是()。

  • A:媒体
  • B:公众
  • C:官员
  • D:学者

答 案:B

解 析: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其特点有: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媒体反映的也是公众的声音。

3、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体裁是()。

  • A:动态新闻
  • B:连续报道
  • C:口播新闻
  • D:现场直播

答 案:D

解 析:现场直播,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的报道、采访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方式,以完全纪录的手法把现场情景边摄边录边播出。记者的报道与电视台的播出同步进行。现场直播具有现场感强、参与性强、时效性强等优势,是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播的一种方式。

多选题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做到()。

  • A: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B: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 C: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 D: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

答 案:ABC

解 析: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坚持人民性,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2、()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的方针。

  • A:以正面宣传为主
  • B:以事实为主
  • C:以我为主
  • D:以迎合对象国受众为主
  • E:以引导对象国受众为主

答 案:ABC

3、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为()。

  • A: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
  • B:新闻自由是抽象的、绝对的
  • C:新闻自由伴随着责任和义务
  • D:新闻自由受社会制度制约
  • E:新闻自由是法制化的自由

答 案:ACDE

解 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包括:①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②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和经济、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③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全民族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借口新闻自由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新闻自由还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根本制度服务,要受国家法律的约束和所属组织纪律的限制,自由必须伴随责任和义务。

主观题

1、自由是天赋人权,新闻自由作为其中的一种,应该是绝对的,抽象的,不受任何控制。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并且要受到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自由为条件的。
(2)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新闻自由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统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新闻统制中接过这面战旗并写上无产阶级的要求。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阶级差别消亡了,人人都能享有最充分的新闻自由,到那时,民主越完全,它也就越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越迅速地自行消亡。
(3)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别的自由、民主一样,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斗争阶段,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是归根结底,新闻自由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新闻自由就成了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个武器、一个阶梯。新闻自由对于每个公民而言,都是极为可贵的基本权利。
(4)新闻自由始终与责任义务相伴。对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来说,追求新闻自由,就意味着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自由才是正当的自由。不负责任的自由,是无限制的自由,就会导致对新闻自由的滥用。

2、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可以采用“情景再现”。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2)“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新闻现场的缺失。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的反映,它是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性的统一。它既反映事物真实的现状,又符合事物发展趋势。
(3)“情景再现”首先是建立在“有其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电视再现的情景是过去客观存在、发生过的事实,只要它再现的事实是客观发生和客观存在的,它就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4)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用情景再现手段时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避免因情景再现造成夸大、片面、主观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新闻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学会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从大局出发,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求舆论监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利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2)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而不是一般群众;是政治问题、政策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而不是一般问
题。舆论监督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论述题

1、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哪些影响?广播电视媒体应如何应对?

答 案:(1)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积极影响电视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广播电视业务、通信业务和计算机业务的一体化发展,使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同时,电视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能够将来自专门制作公司和信息公司的节目内容传播出去,而且能够将家庭或个人通过简单的摄录方式而获得的节目或信息实现共享,这使得节目和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此外,电视台的数字化能够使电视通道真正实现图像、声音和数据等资源的组合,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科技的变革也扩大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应力范围,增加了广播电视行业的收益。
(2)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带动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化创新,而网络媒体等各种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生存与发展的局限性愈发明显。电视新闻面临新的挑战,具体内容包括:
①时效性滞后
传播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与新鲜事是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功能。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与移动端媒体等各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让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滞后这一缺陷更加突出,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②互动性不足
网络媒体与移动端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接收与交流热点新闻与话题提供了平台,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互动方式更加多样化。与新媒体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新闻信息时与受众缺乏互动、交流,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及时掌握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情况,受众没有反馈渠道,广播、电视缺少相应的互动平台,与受众的互动不足。
③创新性不足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却仍然停留在原地,缺少了创新的构思和内容,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还是以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为主,新闻内容及形式单一化,存在非常严重的媒体同质化现象。同时,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当中充斥着大量的空话和套话,受众感觉味同嚼蜡,很容易造成受众疏离的情况。
(3)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策略
①坚持应用互联网思维谋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渠道,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广播电视台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创新的服务思维和引导思维,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不同客户终端的用户需求。在融媒体时代,需要更加重视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反馈,并根据反馈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为受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新闻播报服务。
②坚持内容为主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内容”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想要在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需要坚守自身本质,以内容为主,强化新闻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时政新闻要求一定要新颖,要积极创新时政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改变传统会议活动报道方式,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跟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拓展新闻的广度,并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时政新闻,拓展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③坚持多屏互动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需要积极创建出新闻媒体的融合机制,在新闻采集过程中根据不同终端需求选择针对性的素材,整合加工之后传播给不同渠道的用户,实现同一个新闻不同平台和不同维度的传播。此外,可以在广播电视新闻播出之前,提前给受众提供话题,引导受众能够实时参与其中,实现多屏互动的效果,提升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④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广播电视媒体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培养更多的专业型、综合性新闻人才,同时在内部形成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定期培训采编工作人员,创新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2、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请结合新闻战线宣传工作实际,论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答 案: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群众路线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三贴近”原则的学习和走转改活动落实:
①“三贴近”原则
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a.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b.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
c.贴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宣传报道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走转改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更加落实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
(2)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①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也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群众立场要求新闻工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说话。坚持三贴近,坚持群众路线,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③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多用贴近群众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社情民意。
④促进新闻工作让群众满意。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检验新闻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新闻工作长短优劣的最好尺子,新闻作品的评选评比注重群众感觉,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让新闻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3、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答 案:新媒体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舆论引导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
①媒体泛社会化导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权力弱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舆论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可供选择、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新媒介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传播格局,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信息的发布权向草根阶层转移。从主流声音一统天下到草根阶层众声喧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力被弱化,通过掌握有限的媒介资源控制舆论场的局面已被打破。
②新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演化的路径,网络舆论场充满了变数和不可控性。新媒体成为舆论生成和发酵的重要场所,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生成和演化的路径。在新媒体语境中,信息和意见的复杂程度非以往任何时候可比,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体语境中借助于舆论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间引爆,从而演绎成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12年受到公众关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长事件、重庆官员不雅视频事件等均源自网络,并在网络空间瞬间发酵。另外,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这给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
总体来说,现今的舆论格局已经从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演变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
(2)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传统的舆论引导思维。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主流媒体必须转变惯性思维,摒弃“唯我独尊”的固化思想,适时调整对热点事件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姿态,积极主动介入,动态、客观、全面地发布事件信息。
②正确认识网络舆论自身的特性。互联网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发端于网络上的舆论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性,如意见主体自由而分散,传播渠道多元共生,网络内容散乱复杂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要认识到这些特性,并加以引导。
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不少也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搜集、报送、分析判断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工作,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强化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④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面前要做到报道全面、及时、准确、公正,以此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事件处理的效果。
⑤利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主流媒体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可以止住谣言,而且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免费章节课程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