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8月25日

2024-08-25 12:14:21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8月2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

答 案:错

2、出版单位可以向其他单位或个人出售或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刊号或版面。()

答 案:错

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答 案:对

单选题

1、哪一种内容应该使用直接引语?()

  • A:过渡性语句
  • B:体现说话者个性的语句
  • C:事实性话语
  • D:引语中有大量语气词

答 案:B

2、按内容性质分类,广播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

  • A:谈话性节目
  • B:文艺性节目
  • C:广告性节目
  • D:知识性节目

答 案:B

解 析:广播、电视节目存在着多种分类,包括:①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②按内容构成和组合形式可分为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型节目;③按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④按播出时间可分为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⑤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系可分为首播节目、重播节目和滚动节目。

3、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下辉县、两上红旗渠,与新华社同事共同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的记者是【 】。

  • A:范长江
  • B:范敬宜
  • C:邹韬奋
  • D:穆青

答 案:D

多选题

1、某报社起诉某网站未经许可转载该报社享有著作权的新闻深度评论作品《新能源车免税首日销量暴增》,且未支付报酬。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新闻作品是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
  • B:该新闻作品不是单纯事实信息,适用著作权法
  • C:网站分享新闻信息是为了服务大众,不需报社许可,不需支付报酬
  • D:网站转载他人作品,不得对作品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

答 案:BD

2、新闻发现的三个阶段是()、()、()。

  • A:准备阶段
  • B:灵感阶段
  • C:印证阶段
  • D:评论阶段

答 案:ABC

3、关于我国宪法对领土的效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领土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 B: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也是国家行56使主权的对象
  • C:《宪法》在国土所有领域的适用上无任何差异
  • D:《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土全部领域,是由主权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的

答 案:ABD

主观题

1、根据规定,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从事广告代言等活动。

答 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根据《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不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不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中。

2、简述广播新闻中音响与文字稿的关系

答 案:1、广播新闻中解说词通常起到叙述事实、说明音响、补充音响、概括提示音响、连缀音响组成报道的作用。
2、在节目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写解说词的时候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要合理安排、结构音响,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3、音响报道要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用音响直接表达报道的主题。
4、文字要对音响作必要的说明和补充。凡能用音响表现的,就不要用文字;凡音响已经表达清楚的,文字就不要再重复。

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新闻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学会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从大局出发,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求舆论监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利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2)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而不是一般群众;是政治问题、政策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而不是一般问
题。舆论监督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论述题

1、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答 案:新媒体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舆论引导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
①媒体泛社会化导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权力弱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舆论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可供选择、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新媒介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传播格局,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信息的发布权向草根阶层转移。从主流声音一统天下到草根阶层众声喧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力被弱化,通过掌握有限的媒介资源控制舆论场的局面已被打破。
②新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演化的路径,网络舆论场充满了变数和不可控性。新媒体成为舆论生成和发酵的重要场所,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生成和演化的路径。在新媒体语境中,信息和意见的复杂程度非以往任何时候可比,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体语境中借助于舆论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间引爆,从而演绎成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12年受到公众关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长事件、重庆官员不雅视频事件等均源自网络,并在网络空间瞬间发酵。另外,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这给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
总体来说,现今的舆论格局已经从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演变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
(2)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传统的舆论引导思维。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主流媒体必须转变惯性思维,摒弃“唯我独尊”的固化思想,适时调整对热点事件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姿态,积极主动介入,动态、客观、全面地发布事件信息。
②正确认识网络舆论自身的特性。互联网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发端于网络上的舆论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性,如意见主体自由而分散,传播渠道多元共生,网络内容散乱复杂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要认识到这些特性,并加以引导。
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不少也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搜集、报送、分析判断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工作,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强化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④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面前要做到报道全面、及时、准确、公正,以此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事件处理的效果。
⑤利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主流媒体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可以止住谣言,而且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2、论述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答 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保持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3)抗震救灾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要求。
①政治上,紧密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
②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地震灾情、抢险工作进展及灾后重建工作。
③组织作风上,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坚持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各项信息传达给全国人民,为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伟大胜利。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免费章节课程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