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12:07:36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5月1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在新闻节目的选题论证中,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答 案:D
解 析: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①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主要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②新闻政策标准,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通常体现为政治标准和新闻宣传思想;③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2、全景画面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所以又称为()。
答 案:C
解 析:全景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全景除了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外,也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所以又称为“定位镜头”。
3、在镜头剪辑时,当上个镜头的景别比下个镜头的景别大时,上个镜头比下个镜头的动作要保留的()
答 案:C
多选题
1、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对题材选择的要求是()。
答 案:ACD
解 析: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的题材选择的要求有:①现场报道在题材选择上要求现场的时间、空间相对集中;②记者能以恰当的角色进入现场,以目击者、参与者等身份在现场作报道,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③内容较单一、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更为适合;④现场有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咨源。
2、广播语言要做到“三化”,即()。
答 案:ABC
解 析:广播语言是介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一种交流性语言。这就要求广播新闻既要有有声语言通俗生动的口语特点,还要有书面语言的严谨、规范、紧凑的特点。同时,广播的收听对象很广泛,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是广播的收听对象。这决定了广播新闻语言只有通俗化、口语化,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懂,才能更好地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的地域覆盖范围以及受众的分布非常广泛,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有助于消除地域差异所带来的信息解码误差。
3、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在表达上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答 案:ABC
解 析:广播新闻语言遵循的原则包括:①易于接收接受。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②可听性。要求“入耳”和“入脑”,便于耳听接收。③准确性。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要求真实准确。④完整性。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⑤通俗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主观题
1、针对下面北京电视台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2011年1月14日播出),试分析这则电视消息的特色。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马国颖金蕾王晓龙李琪【导语】昨天,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顺利实现全面停产。这是中国钢铁史上的一个历史时刻,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们与延续了91年的钢铁生产作别。这份告别永载史册。【正文】【同期声】“成分合格,可以出钢!”(说明性字幕,2011年1月12日)【工文】这条每天重复30多遍的口令,在2011年1月12日这天戛然而止。这是首钢石景山地区产出的最后一炉钢。王宴滨把挂钟的时间定格在21点47分。(钢水流出……轧钢)一天之后,最后一炉钢水,在高速线材车间变成了最后一批线材,三高炉静了下来,二炼钢静了下来,首钢静了下来。坚守在生产线上的最后一批工人平静的表情下,蕴含着难以平复的心情。(浇铸小件的画面)【同期声】炼铁厂团委书记杨明:做几个模子做几个铁球,以后留在家里,没事儿拿出来做个纪念。也是对铁厂一种情怀。对,用最后一炉铁水。【正文】刚刚亲手关闭加热炉的梁立明,没来得及洗把脸,就赶来留下最后的纪念。【同期声】高速线材车间职工梁立明:比较遗憾,拆了。第二个是高兴,也是因为拆了,搬到外地应该比这儿好吧。(高速线材车间的集体签名)【同期声】焦化厂职工赵舒雅:我整个青春都跟首钢一块儿发展,除了我的家人就是首钢各位职工。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邱世中:虽然二炼钢要停了,但首钢的精神没有停。【正文】停产的日子里,在首钢厂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便是参与首钢搬迁决策全过程、时任北京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刘海燕。【同期声】北京市原副市长刘海燕: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首钢这个老朋友告别。首钢搬迁也是个艰难的抉择。在过去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以为这不能办成。但这事终于还是办成了,也是挺不容易的。【正文】搬迁难,难在首钢停产后北京要面临着每年GDP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的压力,更难在3万多名职工的转岗分流,割舍近百年钢铁情怀。然而,为了长远发展,北京壮士断腕,毅然告别延续了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首钢停产后,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每年减少23%,年节水量蓄满22个昆明湖。更为重要的是,为京西地区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同期声】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停产意味着首钢九十多年钢铁生产,在北京将永远消失。但下一步首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使长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区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北京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应该说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正文】这是一场特殊的浇铸,工人们用最后一炉钢水,刻出四个大字——铁色记忆。
答 案:(1)答题提示:①这是记者长期跟踪首钢搬迁的延续。在停产前一周进入首钢,独家、全程记录了首钢停产的全过程。梳理历史资料、采访历史人物、拍摄历史场景、突出历史进程,从300多分钟的素材中,撷取典型场景、典型对话,精心架构全篇,精心编辑画面,将首钢近百年变迁浓缩于3分多钟的报道中。②年产800多万吨的首钢是北京工业的支柱,停产对城市的工业结构、社会结构、规划布局都有重要影响。报道播出后,引起观众的共同回忆,许多观众到首钢现场,表达对首钢的敬意和对党和政府政绩观的肯定。③题材重大。特大型企业首钢停产搬迁历时7年,是我国最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实现首都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调整国家钢铁产业布局都有重要意义。录历史。作品抓住了重要历史节点,用3分多钟的报道浓缩了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④角度新颖。用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命运折射历史变迁,歌颂了首钢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⑤电视特色鲜明。以画面、场景纪实,恰当地配以同期声,使报道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2)答题要点①细读材料,从选题、语言、结构等典型特色入手。②结合电视消息的特色。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④语言简练,逻辑清楚。
2、下面是两则新闻导语,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导语类型,并说明为什么。导语1:本报讯:“无论何时何地,心灵总会超越身体的限制,让我们一起自由飞翔……”今天晚上,在青岛大学体育馆举行的残奥帆赛闭幕联欢晚会上,“我们一同飞翔”的温情主题被唱响。本届残奥帆赛圆满收帆。导语2:本报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初步查明,部分批次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蛋白含量人为加人的。目前,已经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卫生部正在全力以赴地排查食用婴幼儿奶粉的患病儿童,免费救治患儿。
答 案:要点及评分标准:(1)导语1是延缓式导语。延缓式导语的规定是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导语1开始引用歌曲,描述了残奥帆赛结束的场景,因此属于延缓式导语。(2)导语2是直接式导语。
3、下面是两则新闻导语,请说明分别是哪种导语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及优势。(15分)导语1: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29日在此间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已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全部完成,三峡工程可以全面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导语2:安先生用餐结账时发现,消费明细单上冒出了6元餐位费,询问得知费用为4套消毒餐具费,安先生认为此举侵害了自己的知情权,将餐馆诉至法院。近日,朝阳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由消毒餐具引起的案件进行一审判决,要求餐馆退还6元消毒餐具费。
答 案:(1)导语1属于直接式导语。特点: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优势:事实、信息的传递简洁明了,易为受众所理解。(2)导语2属于延缓式导语。特点: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它不是靠单纯事实介绍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受众。优势:这类导语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吸引受众的好奇。另外,能以情境感染受众,让受众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强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写作题
1、请以北京残奥会观感为切入点,以“生命的力量”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评论。立论自定,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楚。
答 案:生命的力量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全球有6.5亿的残疾人,其中8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34%,残疾人的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挥残疾人的潜力,感受生命的力量,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我参与、我自信、我奉献、我快乐”这12个字,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举办北京残奥会的宗旨。残疾人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潜力和自己的前途。创造条件让残疾人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就是让残疾人超越他们自身的缺陷,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开发他们的技能技巧,向人类生命的潜能发起挑战,充分展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可以成才的不朽真理。同时,增强残疾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证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法则。
无数事实表明,残疾人不仅有人的尊严和权利,而且有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句名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贝多芬是在失聪以后谱写的《第九交响曲》,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等等,他们的成功事例,使健全人刮目相看,让健全人感觉到残疾人了不起。许多残疾人不为自身躯体的缺憾所困,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欢乐,领悟生命的真谛。他们诠释了一个哲理一一生命的残缺虽然是一种遗憾,但人更重要的是精神,是尊严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
(来源:中国网,2008年09月03日;有改编)
2、根据下列新闻,写一则约600字的电视新闻评论。
高考考生家长收到11封大学录取通知书
如今高考录取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大部分上线的考生们都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但居住在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南隅路的高考生小林就遇到了一件奇怪事:从8月初至昨天为止,他的爸爸竟然连续收到了11封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令人啼笑皆非。
小林是今年新会一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他的高考成绩入本科A线,早就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正规录取通知书。不过奇怪的事情发生在他和家人身上,从8月初开始,陆续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他家里。
“大概在8月初开始到如今,共收到11封,我完全没报过这些学校的,而且都没有联系过。”小林说,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录取通知书上写的竟然是他爸爸林先生的名字,“觉得很奇怪和惊讶,为什么爸爸都一把年纪了,这些学校还待他当作学生来招收?估计是这些学校从其他渠道获悉我的资料后,把爸爸与我的资料混乱了,错把爸爸当考生。”
记者发现,这些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学校,大部分都是位于粤西地区的,基本上都是中专、职业技术之类的社会民办学校,与正规大学相去甚远,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提出各种各样令人心动的优惠条件,像一张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享受用人单位补助的各种优惠政策”;另外一张还附带着劳动合同;还有一张表示要向林先生提供2500元的奖学金,毕业后岗位工资在2800元至12000元不等,还可享受户口迁移和集团分房政策......
很明显,这些录取通知书都是冒牌的,“而且还有什么助学金,天上哪会掉下这么大的馅饼啊?担忧资料泄露出去搞出很多麻烦事来。”小林不无担心地说。
答 案:谨防高考录取通知书诈骗陷阱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试卷批改、志愿填报及学校录取工作也将紧锣密鼓地展开,但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求学心切的特点,给考生设下录取骗局。江门市新会区的高考生小林最近就遇见一件怪事:从8月初至昨天为止,他的爸爸竟然连续收到了11封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令人啼笑皆非。
小林是今年新会一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他的高考成绩入本科A线,早就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正规录取通知书。从8月初开始,陆续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他家里。
很明显,这些录取通知书都是冒牌的,是这些学校从其他渠道获悉了小林的信息。这说明了有关部门对高考考生的信息监管不力,如果小林真的上当受骗,去了这些所谓的福利学校以后,后果不堪设想。在此,总结了五条诈骗方式以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你们的双眼,严防各种招生骗局和陷阱!
⑴虚假信息诈骗。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聊天,向考生、家长发送“出售高考试题”“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等虚假信息实施诈骗。
⑵特殊关系诈骗。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谎称自己是某校招生代理人员或招生人员,或与高校领导和招生办人员有“特殊关系”,吹嘘自己可以拿到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等。
(3)伪造证书诈骗。通过邮局、快递公司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骗子的银行账号。
(4)军校招收地方生诈骗。谎称军校有地方指标,可以成为部队学员,欺骗考生家长。军校其实和其他高校一样,除收取国家规定的费用外,不会收取考生任何费用。
(5)“自主招生”和“定向招生”诈骗。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所谓“定向费”。
3、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评论。要求有标题,观点鲜明,立场正确,语言简洁流畅,符合广播电视语体特点。写作材料: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于7月1日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拉萨。
首趟列车大约有600名旅客,其中有一部分是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贡献的劳模和功臣,还有12名媒体记者。“青1”次进藏列车沿途将选择几个车站停车。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2001年6月29日开工以来,铁道部根据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的总体部署。
2001年在格尔木至望昆段展开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始建设,首战告捷。
2002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2003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2004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4700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2005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3月1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100公里,5月1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100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120公里,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100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120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330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675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2006年7月1日上午10时20分,“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广场举行,宣告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迎来了社会、经济全面、稳步发展的新时期,青藏铁路开通之前,西藏是祖国唯一没有铁路的省区,这严重妨碍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虽然西藏与外界有空中航道,也有青藏公路,但这在西藏与内地交往中仍然只是杯水车薪,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形势,青藏铁路的开通,带来西藏旅游业的兴旺,带来各民族人民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青藏铁路从规划到动工建设,自始至终重视沿线环境的保护,比如对穿行可可西里、梦玛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设置了野生动物过铁路通道;尽量避开湿地,必须通过湖泊、湿地时,首选以桥代路方案,充分体现了工程设计者爱护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答 案:青藏铁路通车带来巨变2006年7月1日,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从此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十年间,带火了西藏旅游业,坐上“天路”列车去拉萨,成了风靡中外的一种时尚。
“要想富,先修路”,毋庸置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尤其是大宗物资承载工具的铁路运输,是各种运载工具的重中之重,以青藏铁路为主轴线、主干区市公路网、次级乡村公路网的配套联结与延伸,使西藏运输通道快捷高效。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青藏铁路未开通的50多年里,西藏的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航运对矿产品的运输基本无贡献;西藏与内地交通距离漫长,仅靠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骨干线相维系,矿山与支线、支线与骨干线交通更为困难;西藏公路纵横数千公里,矿产品的交通运输成本非常高,极大地制约着矿业经济的发展。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西藏的区位指数,增强了区域开发能力,更有效地加强了西藏与西南、西北的联系,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融合程度大为提高。
青藏铁路全线投入运营以后,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了,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载体,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纽带和重要桥梁。
不管是从交通上来说还是从经济方面来讲,青藏铁路的诞生已经促使青海、西藏两地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人民将更加向往繁荣。
(来源:人民铁道网,2016年8月25日;有改编)
简答题
1、下面是两则新闻导语,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导语类型,并说明为什么。导语1:
本报讯:“无论何时何地,心灵总会超越身体的限制,让我们一起自由飞翔......”今天晚上,在青岛大学体育馆举行的残奥帆赛闭幕联欢晚会上,“我们一同飞翔”的温情主题被唱响。本届残奥帆赛圆满收帆。
导语2:
本报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初步查明,部分批次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増加蛋白含量人为加入的。目前,已经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卫生部正在全力以赴地排查食用婴幼儿奶粉的患病儿童,免费救治患儿。
答 案:(1)导语1是延缓式导语。延缓式导语是指先概括新闻事实类别、趋向,再详细交代事实细节,以便受众有适当心理准备,更好接收新闻报道事实的做法,使受众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快速流动”中能很好地跟踪、理解报道。不是靠单纯事实介绍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受众。导语1中,并没有直接说明“残奥帆赛闭幕”,而是先通过歌词来引入主题,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以形象的面面引起受众的好奇,属于延缓式导语。延缓式导语的规定是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导语1开始引用歌曲,描述了残奥帆赛结束的场景,以情境感染受众,让受众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新闻的报道效果,因此属于延缓式导语。
(2)导语2是直接式导语。
直接式导语是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以概括的、直播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观众、听众所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导语2中记者在纷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精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陈述“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新闻事实,属于直接式导语。
2、简述广播电视采访中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
答 案: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地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3)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3、简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答 案: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即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包括:(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面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受众在理解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①新闻中的名词术语;②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①媒体报道背后的深层原因;②信息源的需要;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序,显示其新闻性,引起受众的兴趣。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具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的功能。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5月17日 05-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3月17日 03-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4月17日 04-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1月17日 01-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2月17日 02-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6月17日 06-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7月17日 07-17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每日一练试题08月17日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