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1月25日

2024-01-25 12:07:39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01月2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

答 案:错

2、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答 案:对

3、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答 案:错

单选题

1、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 A:传播信息
  • B:宣传教育
  • C:实事求是
  • D:组织群众

答 案:C

解 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的一致性。

2、在报纸编辑部中,负责根据文字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保证出版物质量的是()。

  • A:总编辑
  • B:校对
  • C:内务编辑
  • D:责任编辑

答 案:B

3、表示报纸面积大小的概念是()。

  • A:页面
  • B:版位
  • C:版芯
  • D:开张

答 案:D

多选题

1、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力量。

  • A:普遍的
  • B:隐蔽的
  • C:虚无的
  • D:强制的

答 案:ABD

解 析: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新闻?()

  • A:参加采访对象安排在营业性餐厅、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
  • B:参加报道对象提供的免费旅游
  • C:以“开展正面宣传”为诱饵拉广告、要赞助
  • D:以内参、曝光等方式要挟采访对象做广告或给“封口费”

答 案:ABCD

3、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例如()等,是电视画面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

  • A:胸景
  • B:中景
  • C:全景
  • D:特写

答 案:BCD

解 析:景别指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景别的大小通常由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来决定,一般分为:①远景;②全景;③中景;④近景;⑤特写。

主观题

1、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

答 案:①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②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2、地方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要尽量使用当地方言,这样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答 案:这一观点是片面的。(1)广播电视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键不在于使用方言,而在于内容的贴近,在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2)广播电视媒体承担着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纯洁的职责,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和通用语言文字。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语,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
(3)广播电视节目语言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层次清楚。避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

3、怎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答 案:1、事实真实要素、材料、背景;2、概括性真实。

论述题

1、如何按照“三贴近”原则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答 案: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引导水平和宣传艺术的可靠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1)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①对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落伍的新闻观念、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活动模式,进行突破与改革;
②以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衡量我们舆论引领水平的根本标准;
③调动包括内容、表述、标题、评论、按语、图表、摄影、漫画等“新闻全要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
④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新闻宣传的力度、强度和高度,促进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方法上创新。新闻工作要通过反映群众呼声,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排解群众的现实困难,为群众解疑释惑,实实在在为群众讲话来实现。新闻工作要把党的主张变为广大受众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观念,并且“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就必须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群众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的兴趣性等方面下功夫,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使之入耳入脑。
(3)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体制上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完善新闻宣传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要立足长远、瞄准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新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必须坚持高格调、高品位,去发掘和发布真正合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鲜活生动的真新闻,以权威、深刻彰显其影响力,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

2、论述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答 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保持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3)抗震救灾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要求。
①政治上,紧密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
②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地震灾情、抢险工作进展及灾后重建工作。
③组织作风上,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坚持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各项信息传达给全国人民,为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伟大胜利。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免费章节课程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