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4月09日

2025-04-09 17:31:00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2025年高职单招《生物》每日一练试题04月09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早春的秀丽景色。与其相关的生命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桃花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
  • B:一片江水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种群
  • C:江水等非生物不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
  •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 案:A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C: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 案:B

多选题

1、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答 案:ABD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答 案:AC

主观题

1、茶尺蠖(茶尺蛾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请回答问题: (1)E病毒对茶尺蠖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研究E病毒对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茶尺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对甲、乙两地茶尺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1分析,()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蛾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于长期()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使得甲、乙两地茶尺蛾的颜色深浅和()存在差异。 (2)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甲、乙两地茶尺蛾为两个物种。为验证推测,将甲、乙两地的茶尺蛾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注:羽化是指由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①据表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的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 茶尺蠖以茶树的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 ②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蛾出现了()。 ③上述分析结果()(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  

答 案:(1)①甲②地理体型大小 (2)①显著降低;减轻②生殖隔离③支持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形成。①据图1可知,甲地域茶尺蠖死亡率先升高,因此对病毒更敏感。②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出现差异,进而形成新物种。由图2对比可知,二者体型大小存在明显差别。(2)本题主要考查对数据的解读。①利用表中数据,对比组合三与前两组的受精卵数量和卵孵化率发现,组合三的这两项数据显著降低。组合三从幼虫到化蛹时间短,生长时间短,获取能量少,可推出蛹的重量较轻。②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根据题中F,不能产生F2,可判断符合生殖隔离的定义。③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可判断已经形成新物种。

2、有迁移能力的动物细胞边缘常见不规则突出物,曾被认为是细胞膜碎片。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电镜下发现这些突出物具有石榴状结构(PLS),如图1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若PLS是细胞膜碎片,则其主要成分应包括()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等功能。 (2)科研人员分析了PLS中蛋白质的来源及其功能,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与“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符,理由是:该结构中的蛋白质()。 (3)科研人员将细胞中只参与PLS形成的特定蛋白质用荧光蛋白标记,追踪在细胞迁移过程中PLS的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用细胞迁移促进剂和抑制剂处理可迁移细胞,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推测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依据是()。 ②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到()中。 ③迁移细胞在某处产生PLS,后续细胞经过此处时,若观察到(),则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进入后续细胞的PLS最可能在()(细胞器)中被分解。 (4)具有迁移能力的细胞可普遍形成PLS,后续细胞摄取PLS后,可获知细胞的迁移路线等信息。综上分析,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有关。  

答 案:(1)磷脂;物质运输、信息交流 (2)不仅来自细胞膜,还来自细胞质和其他部位,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 (3)①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 ②PLS 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溶酶体 (4)信息交流(通讯)  

解 析:(1)如果PLS是细胞膜碎片,它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识别、信息交流等功能。 (2)从图2中可以看出,PLS中的蛋白质不仅来自细胞膜,还来自细胞质和其他部位,这与“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符。 (3)①用细胞迁移促进剂处理细胞后,PLS的荧光强度更强,而用抑制剂处理细胞后,PLS的荧光强度减弱,这说明PLS的形成与细胞迁有关。 ②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这表明迁移细胞可以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到PLS中。 ③如果迁移细胞在某处产生PLS,后续细胞经过此处时,观察到PLS的荧光强度减弱或消失,则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进入后续细胞的PLS最可能在溶酶体中被分解。 (4)具有迁移能力的细胞普遍形成PLS,后续细胞摄取PLS后可以获得迁移路线等信息。综上分析,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填空题

1、罗非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肉质鲜美的食用鱼类。为使罗非鱼肉在蒸煮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研究者通过实验探寻了合适的热加工条件。请回答问题: (1)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进入人体细胞后,在()(填写细胞器名称)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2)鱼肉在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汁液流失导致质量减少。研究者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结果如下图。 据图可知,蒸煮温度控制在()℃或90℃较好,依据是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 (3)进一步研究发现,鱼肉在热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含量在50℃以上开始下降,这是蛋白质的()发生改变,巯基暴露氧化为二硫键所致。80℃以上短时蒸煮,肌原纤维蛋白会迅速变性,鱼肉质地更紧密,口感更好。 (4)综合本实验研究,你认为合理的罗非鱼热加工条件及理由是()

答 案:(1)氨基酸 核糖体 (2)温度和时间 60(80)蒸煮损失率均较低(3)空间结构 (4)90℃蒸煮6 min, 理由是蒸煮损失率低,鱼肉口感较好且汁液流失较少

2、某地蝽象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 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象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蝽象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 (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答 案:(1)短喙 自然选择 (2)下降  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简答题

1、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 (2)碱基(核糖核苷酸) (3)酶和遗传物质 (4)cd (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2、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
用户服务协议与隐私政策

感谢您信任并使用聚题库系统。我们深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保护您的个人权益,在使用产品前请充分阅读并理解《用户服务协议》《隐私协议》


长沙聚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聚优”)在此特别提醒您在使用相关服务前,请认真阅读协议条款内容,确保您充分理解协议中各条款,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法律适用和管辖的条款,以及开通或使用某项服务的单独协议,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如你未满18周岁,请在法定监护人陪同下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协议,并征得法定监护人的同意后使用“聚题库”软件及相关服务。除非您接受本协议所有条款,否则您无权注册、登录或使用本协议所涉服务。


隐私权政策适用我们提供的软件、网站、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适用于电脑、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


本隐私权政策旨在帮助您了解我们会收集哪些数据,为什么收集这些数据、会利用这些数据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保护这些数据。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您行使个人权利及保护您的个人信息至关重要,请您在使用我们产品或服务前务必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本政策。

不同意
同意

需要获得您的同意后才能使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