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每日一练试题12月31日

2024-12-31 15:47:47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每日一练试题12月31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棋王》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阿城。  

答 案:对

2、《劝学》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  

答 案:错

解 析:《劝学》是荀子《荀子》中的名篇。

单选题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比喻)
  • B: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设问)
  • C: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借代)
  • D: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反复)

答 案:C

解 析:C项,赋予“荷花”人的姿态与性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下列加下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 B: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 C:便利此月内,六月正相应
  •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 案:B

解 析:A.句中义:出身低微,见识浅薄。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B.句中义和今义:烂木头,比喻不可造就的人。C.句中义:吉利。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D.句中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填空题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 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我心悲伤,()。(《诗经·采薇》)  

答 案:莫知我哀

写作题

1、为庆祝建校20周年,德华学校租用了新世纪大剧院举行庆祝活动。学生会派王宇轩同学带着2800元现金去交租金,请你以剧院会计的身份拟写一张收据。

答 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法]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 案:【优秀范文】 “有我”还是“无我”    历史不止,脚步不止。悠悠千年,人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不断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价值,前提是,“自我”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风餐露宿,用渺小的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了《徐霞客游记》而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攘的官场,在于他选择了“有我”的境界,从二十二岁正式出游起,他就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成为一个虽没有科举功名却依然大放异彩的读书人。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后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弃文从理,转入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爱国青年中的一员。钱伟长清楚地知道在战乱的年代,科技的发展更有助于国力的增强。爱国热情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    可见,无论是“有我”还是“无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    选择“自我”还是“无我”,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切不可盲从。在信息畅通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迷惑,进而失去初心,跟随大众。当某一学科被认为大有前途时,人们为了追逐利益,便淡化“自我”,趋之若鹜。步入其中,才发现这里有自己无法承受的艰辛,于是又调转方向另寻他路。当某一事件在网络上掀起风浪,人们的热情便驱逐了理性,不假思索地选边站队,群情激奋。这般“无我”,实在是浪费生命,只会让人们失去自我的价值。所以,越是信息泛滥时,我们越要保持理智,只有切合实际、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面对“有我”与“无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做出合适的选择,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

简答题

1、第①段中暗含哪几组对比?其用意如何?  

答 案: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这些对比无不显示出人们生活出现的转机。

2、当司务长布置打柴的任务时,“我”产生了疑惑。面对“我”的质疑,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段对话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案: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地揭示出以红柳为柴的可恶之处。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单招真题交流3群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