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每日一练试题06月05日

2023-06-05 10:59:54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每日一练试题06月0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不同智力水平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

答 案:错

解 析:错误。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现常态曲线式的分布。智力的分布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占两头的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发展在正常范围内。

2、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

答 案:错

解 析:错误。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①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②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③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的为()

  • A:统计分析
  • B:社会规范
  • C:主管感受
  • D:人际关系协调

答 案:D

解 析:综合国外研究,健康心理应具备下列六个现实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2、“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曾多次表示:“我最大的幸福,也许是倒在手术台上。”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忘我精神属于性格的()

  • A:理智特征
  • B:意志特征
  • C:情绪特征
  • D:态度特征

答 案:D

解 析:吴孟超的高度责任感和忘我精神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是指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1)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集体主义、富有同情心、正直、诚实、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而与此相反的是个人主义、无情、虚伪、自私、狡诈、唯利是图等。(2)对生活、学习、劳动、工作的态度。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乐观或悲观、朝气与堕落、勤奋与懒惰、有责任心或粗心大意、认真与马虎、创新与守旧、节俭与铺张等。(3)对自己的态度。属于自我态度的性格特征有:谦逊或自满、开朗与羞怯、胸怀坦荡和心胸狭窄等。

主观题

1、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之一是从他律到自律。

答 案:正确。低年级学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进行道德评价,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慢慢学会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答 案:正确。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教育的主体。

填空题

1、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两条途径来实现。

答 案:在职培训

2、()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答 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论述题

1、试述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运用。

答 案:(1)心理学家韦纳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这些因素又可以归为三个维度:内外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会产生绝望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2)根据该理论,良好的归因模式可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和积极归因;另一方面可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为努力程度。

2、试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案:(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解 析:(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