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11:15:15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9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终将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
答 案:错
解 析:(1)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是用机械、电子的装置来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功能。事实上,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有本质的区别:①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②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两者的性质不同,人工智能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两者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不同。智能机是人制造的,不管将来发展到什么水平,它都不可能反过来支配人类,人类将永远是智能机的制造者和支配者。
(2)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些方面取代人类意识,但不可能完全超越或取代。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 案:对
解 析:(1)坚持三者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之中。(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单选题
1、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答 案:B
解 析: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否定是新旧事物连接的环节。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实际上就是一种“扬弃”的态度,即保留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对精华的吸收是肯定的环节,对糟粕的剔除是否定的环节。
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答 案:D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人的价值。
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论述题
1、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内容?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否定观?
答 案:(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2、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答 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而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形成大小军阀并存和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统治势力,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②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运动高涨区域的工农群众深受革命影响,保留了好的群众基础。
③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不仅引起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
没有解决,并且在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地向前发展,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发动农民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的有力支持,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战略依托,如果没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聚集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简答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 案:1953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独创性,原因有:(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上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工业。(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缺乏耕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和资金,分散的个体生产势单力薄,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也无力抵御天灾。因此,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解决个体农业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由此可见,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正确的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3)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人们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