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 11:11:54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2月2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
答 案:错
解 析:(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2)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镇压革命,阻碍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政治进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 案:错
解 析: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其发展。
单选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国家层面价值要求的是()。
答 案:B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概括出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 )。
答 案:B
解 析:1945年4月,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首次归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 评的作风。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论述题
1、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并说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 案:(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按照唯物史观,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在实践和比较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或政权,就拥有了坚定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谁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③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发展。
2、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 案:(1)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简答题
1、简述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 案:(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 案:(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是有机统一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发展稳定连接着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正因如此,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是得到保障,对改革的困难就越能多一些理解,对改革的举措就越会多一些支持,改革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发展稳定的基础就越能坚如磐石。(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4)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凸显,不和谐因素增多。民生问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会丢失百姓信任,社会就会不稳定,所以说这是出发点;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改善民生,就是服务人民的应有之意,所以说这是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