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社会主义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
答 案:对
解 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首先讲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首先表现在生产力上。如果社会主义最终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说,建立社会主义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当前,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因权力的诱惑,极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最终导致丧失执政地位。(3)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长期执政不变质。
单选题
1、在劳动资料的复杂系统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 A:劳动对象系统
- B:生产工具系统
- C:信息传递系统
- D:能源动力系统
答 案:B
解 析: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马克思把它叫作生产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C:坚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答 案:D
解 析: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十六字方针。
多选题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 B:意识形态
- C:地理环境
- D:人口因素
答 案:ACD
解 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主观题
1、意识具有主观特性。
答 案: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答 案:正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论述题
1、试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②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③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试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案: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的脉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这一科学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各国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