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1月2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答 案:错
解 析:(1)要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对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而物质世界存在其内在的规律性,人的行为如果违背它,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无效或失败的结果,所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2)强调客观规律,并不是否定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讲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夸大精神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唯心主义。题中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观点显然并没有以承认和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而是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的做法应该是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 案:错
解 析:(1)所有的哲学都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但并不都是科学。(2)哲学史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唯一科学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综上所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为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
1、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 )。
- A:1980年
- B:1984年
- C:1987年
- D:1992年
答 案:D
解 析: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 A:国家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
- B:国家治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现代化
- 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D: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现代化
答 案:C
解 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本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选题
1、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 B:意识形态
- C:地理环境
- D:人口因素
答 案:ACD
解 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 案: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论述题
1、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答 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①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②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众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忠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有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 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