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11:26:33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9月10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答 案:D
解 析:A项,“将焉用彼相”中“相”是代词,指引导盲人的人;“出郭相扶将”中“相”是互相的意思。B项,“先王之制”中“制”是指制度规定;“为之请制”中“制”是指制邑,地方名。C项。“过其友”中“过”是拜访的意思;“都城过百雉”中“过”是超过的意思。D项,两句中“及”都是比得上的意思。
2、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主要是()。
答 案:D
解 析: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主观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 案:(1)战鼓咚咚地敲响,双方兵器一交接,战败的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走:跑,这里指逃跑。)(2)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呀。(直:同“特”,只。是:这。)(3)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
(4)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这样做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2、这段文字描绘了哪四种人的行为丑态?他们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案:这段文字描绘了干谒者、权者、门者和闻者四种人的行为丑态。干谒者的丑态:奴颜婢膝,极尽谄媚贿赂之能事;权贵者的丑态:贪婪虚伪,极其贪得而故作清廉;门者:狐假虎威,收受贿赂;闻者:趋炎附势。
填空题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
答 案:非常羡慕
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2、《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写作题
1、题目:友谊与真诚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友谊与真诚”之间有一种关系,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友谊的重要性,真诚的定义,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经典事例】
1.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2.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名人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3.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西塞罗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
5.患难见真情。——伊索
2、题目:和谐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和谐”指和睦协调,是一种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写作时,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经典事例】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相和。
2.人与自然的和谐——十面“霾”伏(反面)。
3.人与社会的和谐——感动中国人物、最美“××”。
【名人名言】
1.君子和而不同。——孔子
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4.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
5.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简答题
1、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3)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 案:(1)选取“背影”为角度。 (2)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3)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2、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丧子农家寡妇的形象?
答 案:通过对农妇神态、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刻画了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