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 11:51:39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5月2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 案:错
解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在这点上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案:对
解 析: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必然的自身的运动,从而揭示了事物为什么发展这个世界观的方法论中十分重要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单选题
1、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的英文缩写是( )。
答 案:B
解 析:“一带一路”的全英文是The Belt and Road,所以“一带一路”的英文缩写是B&R。
2、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
答 案:C
解 析: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①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②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之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④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多选题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答 案:ABD
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答 案:ABCD
解 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观题
1、简述人的价值。
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 案:(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党的实际状况同所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加以解决。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①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执行程序。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正确,执行有效,决策过程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减少和避免大的错误。
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只有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主张只有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贯彻执行。
③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通过执政来体现的。但是,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更不能取代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职能,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关系,使党组织在发挥自己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职能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家政权和其他组织、团体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2、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答 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而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形成大小军阀并存和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统治势力,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②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运动高涨区域的工农群众深受革命影响,保留了好的群众基础。
③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不仅引起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
没有解决,并且在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地向前发展,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发动农民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的有力支持,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战略依托,如果没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聚集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