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 11:51:36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5月19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答 案:错
解 析:(1)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2)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4)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单选题
1、苏东剧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答 案:B
解 析: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也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发展,大力提升综合国力,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 )。
答 案:D
解 析: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①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②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③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④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⑤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多选题
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2、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
答 案:ABCD
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并说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 案:(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①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②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 案:(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党的实际状况同所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加以解决。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①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执行程序。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正确,执行有效,决策过程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减少和避免大的错误。
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只有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主张只有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贯彻执行。
③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通过执政来体现的。但是,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更不能取代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职能,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关系,使党组织在发挥自己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职能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家政权和其他组织、团体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