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9月15日

2023-09-15 11:18:49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9月15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下列各个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 B: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C:遂(许)先帝以驱驰。杂然相(许)。
  •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答 案:D

解 析:A项,第一个数:副词,读shuò,屡次;第二个数:数词,表约数。B项,第一个备:形容词,周全、详尽;第二个备:动词,具备、具有。C项,第一个许:答应。第二个许:赞成。D项,两个度都是动词,读duó,推测,估计。

2、李清照《声声慢》中,引发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 A:急风
  • B:细雨
  • C:黄花
  • D:过雁

答 案:D

解 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意即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主观题

1、这首词采取的是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案: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首词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箫声的?

答 案: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1)直接描述箫声的哀怨情调: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2)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3)萧声的感人效果: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填空题

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作题

1、根据要求作文。请以“付出与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本次写作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可以以一篇记叙文讲述一个关于“付出与收获”故事,也可以就“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展开议论,也可就该主题写一篇小说。注意文体分明,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经典事例】
1.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经典故事。
2.化学家凯库勒日思夜想,最终梦中发现苯环结构。
3.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艰辛付出。
【名人名言】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成功的花》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题目:小议“嗟来之食”是否可吃要求:(1)必须写成议论文。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嗟来之食”即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多指侮辱性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看重做人应有骨气有志气,强调人的尊严和精神气节。吃“嗟来之食”代表了忍辱负重,有点不拘小节。作文立意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注意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经典事例】
1.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
3.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名人名言】
1.大丈夫能屈能伸。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
4.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是要痛的。——毛泽东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简答题

1、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案: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

2、请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

答 案:形成鲜明对比、加强反讽效果,塑造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