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 11:24:21 来源:吉格考试网
2023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3月19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答 案:D
解 析:《炉中煤》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以“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为中心意象,通过大胆的、明朗的、豪放的呼唤,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了“炉中煤”对“心中的女郎”的爱恋,是一首恋歌。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诗人通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看到了变革与拯救国家的希望,于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而且由于林 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答 案:C
解 析:“不仅”和“而且”搭配,所以“③”填在第一个空。首句提到树木可减少辐射热,故最后一句应为总结句,选②,运用排除法,故答案选C。
多选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 案:D
解 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辨识病句的能力。应试指导:A项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项“与否”与“苛求”前后不照应;C项搭配不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是“道路”,应将“道路”换作“途径”、“方向”等。
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答 案:D
解 析:A项应为可能;B项增至应改为增加;C项未指出仅在航天领域。
主观题
1、问题:
(1)文章从自己在外地的一次晚餐经历写起,有什么作用?(6分)
(2)文中说,“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如何理解这句话中“风度”一词的含意?(6分)
(3)结合文意,概括作者对“有温度的词语”认识的三个阶段。(6分)
(4)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有温度的词语”有哪些方面的功用。(7分)
答 案:(1)引出下文对二十年前的回忆;表明“谢谢”一类的词语给人以温暖;与结尾的“至深”呼应,表明体味的真实性。
(2)虽然外表平常普通,但其言行举止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意思对即可)
(3)从未经验偶然接触学着使用(每点2分,顺序不能颠倒)
(4)体现说话者的素养;给人以亲切和温暖;增进情感交流;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7分,另有答案合理者,也可)
2、 “执着”在佛教的教义中原指尘世事物的追逐不舍。但是对于尘世中的人来说,执着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他们身上往往都凝聚着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 请以“执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这是一篇材料加话题的文章。根据文意,可得出论点,即:我们应该具有执着这种美好的品质和精神。论据方面,可举与当今社会中与执着有关的,并取得了成就的事例,然后加以分析论述,结尾强调主题。??
写作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古人的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如何与人相处仍具有指导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以“我与我朋友共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略
2、《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荀子》说:“修身自强。”古人的这些论述,是不是在你的心里产生了共鸣?根据以上论述,结合自己的体会或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答 案:
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分的综合分。
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二等以上的分数。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一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简答题
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母亲的爱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答 案:(1)在家时,留意母亲新劳细节(2)在外时,遥寄家信嘱咐问候(3)母亲去世后,含泪著文痛心追念
2、文章后半段,作者交织在哪两种情感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答 案:(1)交织在“为国尽忠”与“为家尽孝”两种情感中。(2)作者选择离开家人,只身投入抗战事业,将母亲传给的优良品质发挥在国家更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