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1月23日

2023-01-23 11:39:18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1月23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而且由于林 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 A:①③④②⑤
  • B:④②⑤①③
  • C:③④①⑤②
  • D:②③⑤④①

答 案:C

解 析:“不仅”和“而且”搭配,所以“③”填在第一个空。首句提到树木可减少辐射热,故最后一句应为总结句,选②,运用排除法,故答案选C。

2、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 A:登高临远
  • B:睹物思人
  • C:雨洒江天
  • D:佳人颙望

答 案:A

解 析: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登高临远,在全词的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

3、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 A:颂歌
  • B:战歌
  • C:牧歌
  • D:恋歌

答 案:D

解 析:《炉中煤》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以“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为中心意象,通过大胆的、明朗的、豪放的呼唤,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了“炉中煤”对“心中的女郎”的爱恋,是一首恋歌。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诗人通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看到了变革与拯救国家的希望,于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

多选题

1、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灾害性空间天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必然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皮肤癌患者增加
  • B:太阳风暴吹过地球时,能引起地球高能带电离子流增至3~5个量级
  • C: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据统计,有约40%的卫星故障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
  • D:在一般情况下,空间天气并不对人类活动造成灾害,但是,它具有突变性特征,因此,有时会造成突发性灾害

答 案:D

解 析:A项应为可能;B项增至应改为增加;C项未指出仅在航天领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答 案:D

解 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辨识病句的能力。应试指导:A项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项“与否”与“苛求”前后不照应;C项搭配不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是“道路”,应将“道路”换作“途径”、“方向”等。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绵密 幅射 不付众望
  • B:砥励 藐视 一愁莫展
  • C:凭据 挑畔 赏心悦目
  • D:贻误 履历 闻名遐迩

答 案:D

解 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汉语的字形。 A项中“幅射”的“幅”应改为“辐”,“不付众望’’的“付”应改为“负”。B项中“砥励”的“励”应改为“砺”,“一愁莫展”的“愁”应改为“筹”。C项中“挑畔”的“畔”应改为“衅”。

主观题

1、问题:
(1)邻人追羊前后,杨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5分)
(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不回答门人提问的原因。(5分)
(3)从这则审议故事演变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解释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5分)

答 案:(1)邻人追羊之前,杨子对多人去追一只羊感到奇怪,并且有几分揶揄之意。(2分)邻人追羊回来,扬子容貌戚然,不说不笑,也不回答门人的提问。(2分)(意思对即可)
(2)翻译:岔路之中又有岔啊,我不知道(羊)往哪跑了,所以回来了。(2分)弟子感到很奇怪,问:“羊,是不值钱的家畜,又不是您的,而不说不笑的,为什么呢?”(2分)
原因:扬子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思考中,他感到世间万事莫不有歧路,莫不使人迷茫,这令他“悲戚”,令他“不言”“不笑”,而他的门人以为他是在替邻居为没有追回来羊而惋惜,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境界,他认为与门人没有交流的基础,所以没有回答门人的提问。(4分)(意思对即可)
(3)成语:歧路亡羊(3分)。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2分)(意思对即可,打不对成语不给分)

2、问题:
(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6分)
(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6分)
(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7分)

答 案:(1)热合曼老人引用民间谚语(俚语),描述胡杨顽强的生命力(2分);亚生老人引用民间称谓,描述胡杨一树之上三种奇特的叶子(2分);作者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基调(2分)。(意思对即可)(2)“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即指热合曼和亚生两位老人(1分);这里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两位老人比喻为“水滴”,表明罗布人的生存和水息息相关,也暗示了曾经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走向了衰亡的尽头(4分)。(意思对即可)
(3)这两处“遗忘”相同之处:都是因为楼兰文明的衰落而产生的“遗忘”(1分);不同之处:前者是集体的“遗忘”,后者是个体的“遗忘”(1分);前者的“遗忘”与楼兰文明的衰落同步,表现为缓慢的客观衰减(2分);后者的“遗忘”在楼兰文明衰落之后,表现出不堪重负.不忍回顾的悲壮(2分)。(意思对即可)
(4)第三段写胡杨的盛衰,象征了楼兰文明的盛衰(2分);作者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是因为这里曾经“遮天蔽日的胡杨林”大片死亡的场景刺激了他,也让他感受到文明衰败的惨烈(2分);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是对曾经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胡杨林的追忆(1分),也是对曾经极为繁华的楼兰绿洲文明的缅怀(2分)。(意思对即可)

3、文章写利叔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 案:(1)对“我”起到陪衬的作用,进一步表现和深化主题,不止我“带着村庄上路”,与村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像我一样出门在外的人,都这样。(2)表现村庄人美好的品质,表现村庄人对我的照看。

写作题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 [说明]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分的综合分。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 二等以上的分数。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