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3月0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下面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均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茵地。
- B: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 C:观赏自然风景也是如此,苏东坡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讲的距离太近而无法欣赏庐山的自然美这样一种情形。
- D:在最近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他的论文受到与会数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答 案:B
解 析:A项,缺少定语,“是一个……的花园”或“在一个……的地方”;C项搭配不当;D项缺少主语。
2、为了突出鹰眼的特点,文中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数字说明与举例说明。
- B:举例说明与比较说明。
- C: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
- D:比喻说明与数字说明。
答 案:B
3、每当我()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答 案:C
解 析:出自原文《一件珍贵的衬衫》: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主观题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答 案:能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
2、作者认为王義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
答 案: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划线部分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答 案:推测王先生的意思,难道是喜爱别人的优点,以至于虽然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连带重视他的事迹吗。也许想推广他的事迹,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吧。
写作题
1、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答 案:略
2、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
答 案:作者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写起,表现大旱的情形,表现了干旱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渲染了一种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惶恐焦虑的心态,抓住了读者的心,为后文云霓出现时的惊喜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后文大热和大旱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做了铺垫。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