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12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
答 案:错
解 析: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答 案:错
解 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标志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单选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
- A:国营经济
- B:合作社经济
- C:资本主义经济
- D:个体经济
答 案:B
解 析:合作社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 )。
- 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 B:是否清楚明白
-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 D:是否有用
答 案:C
解 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中包含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关键看这种认识与自己的对象即客体是否一致,与客体符合、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
多选题
1、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是()
- A: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 B: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C: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 D:把世界看作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答 案:AC
解 析: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二是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 B:意识形态
- C:地理环境
- D:人口因素
答 案:ACD
解 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观题
1、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答 案:错误。
(1)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原理根源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2)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杰出人物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 案:正确。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述题
1、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 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期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组织形式。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现有八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国多党合作的方式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上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及各方面代表人士,就有关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进行各种形式的充分讨论,集中各方面提出的正确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问题。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